刘晓明在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建言: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共推鸠兹科创湾建设 |
|
|
|
9月29日,市政协召开“打响‘芜湖鸠兹科创湾’品牌,推进创新之城建设”专题协商会。 会上,市政协委员、湾沚区政协主席刘晓明作了题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共推鸠兹科创湾建设》的发言。他指出,芜湖市现有地方高校12所,在助力鸠兹科创湾建设、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在湾沚区的全力支持和协同下,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以“产业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摇篮”为办学愿景,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2023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芜湖市工信局联合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与芜湖经开区管委会和奇瑞汽车联合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湾沚区政府联合成立“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努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培养集中地、成果落地转化首选地。 为更好地融入科创湾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刘晓明建议: 一是深化落实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体系建设,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科创湾政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政校企对接机制,将政产学研合作明确为科创湾建设的战略支撑。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新工科教育专项行动方案,谋划全市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支持路径。支持高校助力顶尖孵化器、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依托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科创湾项目攻关、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牵头成立产业联盟,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锚定痛点,集聚资源,协同发展。发挥“科创湾”专项基金引导作用,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的硬科技项目,撬动和引导“耐心资本”流向科创湾内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高成长科技企业。 二是培育与科创湾产业发展适配型人才。完善“校政企”对接机制,结合科创湾产业发展,特别是行业细分领域,做好人才需求对接,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库。推动高校动态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设微专业的同时,可试点开设职业技术专业。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等指标与高校教学、学术研究并列,鼓励科研人员到科创湾企业兼职或开展技术服务,推动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在“科创湾”转移转化。企业完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激励机制,提高对高校人才的吸引力。政府搭建人才共享信息平台,整合高校和企业人才资源信息,实现互联互通。 三是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创湾建设深度融合。政府方面,整合安工程、安信工等驻芜高校优势资源,聚焦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在科创湾共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科创湾各园区提供拎包入住的科创空间,建立“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场景应用—产业化”服务体系,为成果转化提供承载条件;组建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为科研团队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高校方面,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研发能够解决产业痛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与企业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平台,共享科研平台、仪器设备。企业方面,由链主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锚定产业技术需求,和高校联合“揭榜挂帅”,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区政协经济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