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强、补”文章 激活“十五五”产业动能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暨专题协商会主题报告摘登
编辑日期:2025/9/2  作者:湾沚区政协办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8月28日至29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暨“科学谋划‘十五五’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题协商会。会上,省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元代表专题调研组作主题报告。

谋划我省“十五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更加准确研判国内外环境变化新趋势和安徽发展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变革走向,按照“三个往前赶”目标要求,创新升级产业培育的手法步法打法,建议统筹做好“新、强、补”三篇大文章。

做好“新”文章

培育具有领先优势的新兴支柱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议发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力成熟制程逻辑芯片、关键光学膜材等技术攻关,壮大协同发展产业集群。

2.人工智能产业。建议支持标杆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形成AI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行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3.新材料产业。建议进一步推进铜基、铁基、铝基等材料的发展,积极布局大尺寸硅片、光刻胶、碳纤维等前沿新材料。支持中小企业练就细分领域“独门绝技”,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4.生物制造产业。建议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攻克合成生物、发酵工程等核心技术。持续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科创企业,扩大生物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领域市场份额。

5.机器人产业。建议加快高精度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工程研发,加快推进合肥、芜湖人形机器人产业先导区建设,建立智能机器人风险预警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6.低空经济产业。建议培育引进一批零部件供应商、航空材料制造商等,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低空监管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

7.商业航天产业。建议精准定位承接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抢占卫星轨道与频谱资源,加速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技术在农林生产、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8.量子科技产业。加速构建技术护城河,定向打造更多量子技术应用场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

9.安全应急产业。建议紧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政策机遇和产业需求,强化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处置等技术能力,开发一批具有显著应用成效的安全应急装备和技术服务。

做好“强”文章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汽车产业。建议继续做强汽车“首位产业”,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聚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打造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装备制造业。建议壮大现代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产业规模,拓展核聚变关键部件、深空探测装备等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大力发展高端分析仪器等精密制造。培育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供应商,加强本地配套能力。

3.智能家居产业。建议支持家电行业向智能家居(房屋)方向发展,培育提供个性化设计、定制化整装等产品和服务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家居创新中心,完善研发体系,推进系统集成,打造“世界智能家居高地”。

4.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建议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政策引导,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平稳有序出清低效产能。加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应用场景创新,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新上项目。

5.新型建材产业。建议重点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为代表的新型建材,推进先进电子玻璃等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加速工程化与产业化。

6.钢铁产业。建议统筹开展省内和跨省产能置换,鼓励上下游企业实施纵向重组,腾出优质产能发展空间。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实现产品结构与规模效益双提升。

7.有色金属产业。建议全面提升材料设计、工艺优化和工程化应用能力,加强稀散金属高值化利用,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重点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和镁基铝基新材料集群。

8.新型化工产业。建议向“油头化尾”“煤头化尾”“盐头化尾”拓展延伸,发展高性能纤维、功能膜材料、电子特气等高端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加强化工园区精细化管理,提高产业集聚发展和安全环保水平。

9.绿色食品产业。建议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强化供应链。着力突破精深加工、保鲜物流、全程可追溯等技术,让“皖美农品”在全国叫得响、卖得火。

做好“补”文章

构建更加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数字经济。建议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适度超前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并做大“羚羊”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塑造数字产业领航企业。

2.生产性服务业。建议提升研发设计、中试转化、检验检测等服务供给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两业”融合发展。

3.绿色低碳产业。建议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引一批节能环保集成服务商。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4.适老化产业。建议支持企业研发适老化智能产品,打造老年用品产业聚集区。将适老化改造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配套建设,完善适老化出行无障碍标准体系。

5.新型消费。建议重点培育壮大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宠物经济、国潮经济、谷子经济、新型文旅、赛会经济、善经济等“八大新型消费”。加大创意人才和团队的引育力度,把关注“流量”变成经济“增量”。

6.外向型经济。建议积极推进“两个产业园区”建设,在省内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更多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在境外建设海外安徽产业园区。加快构建“公铁水空”内联外畅开放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