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快进键” ——省政协“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综述 |
|
|
|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而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安徽发展需求,出台多个文件,召开全省教育大会专门部署推进,以全省之力奋力托举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升级正成为安徽在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中的强大助力。如何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步伐?如何把握和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让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更好融合? 7月17日,省政协召开“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与会的政协委员、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聚焦主题深入协商建言。 夯实协商基础 助力建强高等教育 在加快打造“三地一区”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美好安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一流大学和一流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会同省政协把“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列入今年月度民主协商计划。 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各大高校开展调研。为全面了解我省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情况,承办此次会议的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成立联合调研组,由省政协有关负责同志率队,赴芜湖、蚌埠实地调研,与相关高校、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前往陕西学习考察,详细了解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八省市先进经验,并与省直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问卷调查。扎实的筹备工作为本次会议开出质量、开出成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调研情况看,‘双一流’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能力提升、助推我省重大原创性研究、助力‘三地一区’打造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月度专题协商会上,省政协的主题发言中指出,2024年起,结合我省实际开展“双特色”建设,先后立项379个,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支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 主题发言还从建设层次、均衡发展、差异发展、产教融合、成果转化、评价机制、人才引育这七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省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动态调整、强化产教融合、强化转化效能、强化评价机制、强化引育留用。 探寻“共育”良方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此次会议共收到发言材料和调研报告82篇,从现状分析到对策建议,角度多样、详实具体、干货满满。 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是同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结合过去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说出了校企协同攻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建议,依托安徽科创资源优势,打造基础研究与交叉创新高地,建设“基础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并推动“AI+材料科学”“AI+生物医药”等交叉学科在皖高校落地,在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在皖转化。 “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提升成果转化质效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动,共建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党委负责人李方泽则从校企协同育人的角度提供思路,“通过引企入校形式,搭建真实生产场景,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他补充道,对学校导师,从教学效果、企业实践和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企业导师,考核其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带徒工作成效。 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行动。合肥市政协副主席陈明认为,要充分发挥安徽高等研究院作用,推动资源共享——内联本地资源,实施“校校帮扶”计划,依托“科大硅谷”等省内重要创新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外引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矩阵,深化与长三角高校联盟合作,优化区域创新生态。 走好“特色”路径 打造高校发展新动能 “双特色”建设是以分类特色发展为路径,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省政协委员、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周旭从对标沪苏浙地区高校的角度,就安徽应用特色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要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建设与培育”行动,让学科专业结构更加适配产业发展,支撑和服务“三地一区”建设。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坚持迭代跃升。”在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胡笑旋看来,新工科建设要用活省级课程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推动全省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中国科大、合工大等高校建设“人工智能+”等复合型专业,在传统优势专业中积极孵化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省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黄志祥认为,要建立基础学科专业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冷门绝学保护机制。探索“中学—高校”贯通式选拔渠道,支持省属“双一流”高校加强本硕博贯通培养。同时完善濒危和冷门绝学类学科专业保护机制,支持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李震则从AI技术应用的角度来建言推进高等教育特色创新。他建议,构建动态知识图谱与能力适配系统。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利用AI分析产业技术趋势,将行业技术标准拆解为知识模块,动态融入课程体系,解决教育本质与产业本质差异。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进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戴敏结合我省行业特色高校建设面临的困难,从强化重点任务指标考核、“引育借留”立体赋能学科发展、承接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推动合作共建等4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面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与会的省教育厅有关负责同志逐一作出回应。协商交流中,大家形成了全力以赴助力我省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的共识,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智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