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一环,对提振企业信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月24日上午,省政协召开“规范涉企执法,推动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月度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展开讨论。观点交锋中,规范涉企执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愈发清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面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强化涉企行政复议机制、开展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省营商环境与广东省并列第三。 当前,安徽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着眼发展现状,我省在规范涉企执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一些地方和部门重视程度不一、协同意识不强、科技赋能力度不够。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人民政协有担当。年初,省政协就将“规范涉企执法,推动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列为民主协商议题,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广大委员积极献计。 聚焦主题,省政协组织有关单位赴河北和宣城、滁州等地考察调研,委员们结合各自领域踊跃参与,形成了一批高水准研究成果。委员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脉问诊”,为规范涉企执法、推动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出“良方”。 省政协调研组形成的调研报告,系统总结了我省规范涉企执法,推动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和不足,并针对性提出进一步树牢执法服务新理念、明确自由裁量新标准、探索执法监管新路径、搭建数字赋能新平台、健全信用监管新机制、培育执法队伍新动能等6个方面建议。 省统计局从市场主体、执法人员两种视角以及执法规范性、执法效能等多个维度开展专项调查,为这次协商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聚焦涉企执法领域反映集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6位委员从全面提升“综合查一次”改革质效、构建公平规范市场监管体系、推动涉企执法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韩冰委员聚焦我省“综合查一次”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针对性提出“清单化”“无感化”“规范化”的“三化”建议,如进一步健全“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白名单”制度,分级分类制定“无感检查”对象清单。 部分行业领域“内卷式”竞争严重,无底线的转移成本、无休止的价格战,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监管不能缺位。何懿委员建议,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遏制“内卷式”竞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章松委员建议,强化执法监督结果运用,对重大执法问题挂牌督办,实施“监督—曝光—问责”闭环管理,促进行政执法公平公正。 涉企执法标准不一直接影响了法治的权威性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陆晓华常委建议,要进一步推动涉企执法标准化建设,明确裁量基准,细化分级分类、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健全监督机制等,把“一把尺子量到底”落到实处。 推进行政执法现代化,科技是重要支撑。张东委员围绕“数字赋能”,提出了优化升级省级监管数据平台推动数据互联互通、积极推行非现场执法和“一码通办”等建议。 监管执法部门的理念之变是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提升执法质效的重要前提。聂磊常委在发言中针对柔性执法,建议进一步梳理补充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和减轻处罚清单,依法给予企业更多容错空间。 …… 委员们聚“点”而议、据“实”建言,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管局作了回应发言。 “情况摸得透、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省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听取委员们发言后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尽快将这次协商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举措。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规范涉企执法是一项长期任务。省政协将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集智聚力答好营商环境领域的“创新之问”,以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