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我区青少年体育特长生“一条龙”培养机制的建议
编辑日期:2023/8/30  作者:湾沚区政协办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关于建立我区青少年体育特长生“一条龙”培养机制的建议

杜  平


由于县二中停止高中办学,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培养存在断档问题。首先,原县二中高中阶段常年开展的击剑、举重、橄榄球、皮划艇、田径、射箭等项目终止,目前高中阶段体育特长项目急速萎缩;其次,我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精心培养的体育特长学生,由于没有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渠道,家长不愿专业培养子女体育专长,体育人才基数缩小;最后,我区优秀青少年体育特长生为了继续深造,只能离开湾沚到外地高中就学训练,增加了家长负担。因此建立我区青少年体育特长生小学初中与高中有机衔接的“一条龙”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依据: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第31条明确,“积极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结合我区高中办学实际,就建立我区青少年体育特长生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机制建议如下。
    建议:
    一、形成学校、俱乐部、训练基地三方融合的培养模式。适应体育项目普及、人才选拔和运动员培养输送规律,实现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体育比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区文旅体局、区教育局支持芜湖县一中创建体育特色传统学校。区教育局与区文旅体局充分利用芜湖县一中体育设施,共同建设芜湖县一中体育训练基地。芜湖县一中支持体育教师注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财政部门应通过现有渠道支持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区教育局安排资金用于完善赛事体系、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工作。
    二、打通“一条龙”升学渠道。形成小学初中与高中对口升学机制,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培养衔接问题。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建议每年为芜湖县一中安排30名左右体育特招生,根据我区小学初中体育俱乐部训练项目特色,建议招收击剑、橄榄球、田径、篮球、射击和足球等项目,与同年招收的18名体育特长生组成一个体育特色班。由芜湖县一中负责日常教育管理和文化课教学,体育训练基地(体校)安排体校教师提供训练和参赛指导,体育俱乐部负责业余时间和假期培训。
    三、联合打造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由文旅体局授牌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由教育局授牌的体育特色学校,由区教育局、区文旅体局联合评定全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所优质高中、3-5所初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两年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打造我区基础较好的项目。鼓励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积极向各级体校、省优秀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建立相应奖励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