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集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的通知
编辑日期:2023/11/17  作者:湾沚区政协办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关于征集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提案的通知

 

区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各位委员:

提案是政协委员和政协参加单位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形式。为认真做好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提案征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精心组织选题

提案选题应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聚焦区委提出的建设航空新城、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城乡融合共同发展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治理的难点等问题,精心选题、深入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方便大家选题,区政协提案委员会根据中共湾沚区委一届六次全会次精神和全区重点工作提出了部分提案选题参考(见附件2《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选题参考目录》)。

二、深入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紧扣选题深入调研,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坚决杜绝即兴之作、临时拼凑和抄袭行为,力戒套话和空话。要把提案形成过程当作参政议政的履职过程,既要研究一些关系当前发展的现实问题,又要选择一些探索性、开拓性强的领域,着眼长远、超前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意见建议。

三、注重提高质量

质量是提案工作的生命,提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提案办理实效,也反映政协参政议政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提案质量,提案不在于多而在精,提出提案反映情况要准确,分析问题要深入,提出建议要具体”。我们要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在撰写提案时,应反复论证提炼,力求提出选题准、立意高、情况明、分析透、建议实的高质量提案。提案必须坚持一事一案,如果一件提案反映多个事项,会造成事权责任不清,很难交给专职部门办理,也就无法立案。提案要清晰明白、简明扼要,建议明确具体。每件提案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为宜。

四、积极培育提案

参加区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各界别小组(委员活动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拟定课题任务,组织调研视察,落实专人撰写,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集体提案。要统筹协调,提前做好提案内部并案工作,整合内容相近的提案,避免出现重复提案。各界别要积极组织本界别委员从熟悉的领域或行业入手,反映界别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形成高质量的界别提案。

五、提案提交要求

(一)规范格式:一是提案案由,即题目,应能准确概括提案内容,文字要精炼,一般不超过20字,规范格式为“关于………的提案(建议)”。二是正文,一般分两部分(问题,建议),也可分为三部分(问题,分析,建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提案字数一般不超过1000字。三是提交提案时务必填写清楚提案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委员联名提案,发起人作为第一提案人署名于首位,其他人作为附议提案人;以党派团体、专门委员会提出的集体提案,以单位名称提交。

(二)提交时间:自收到通知之日起,提案者应认真谋划,选好主题,深入调研,规范撰写,于会前15天提交提案。

(三)提交方式:通过网络递交提案。登录政协芜湖市湾沚区委员会网站(http://www.whxzx.gov.cn),点击“提案直通车”,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即可登录提交(默认用户名为政协委员汉字姓名或党派团体、专门委员会汉字名称,初始密码为123456)。进入界面后,左侧侧边栏查找“提案提交”,点击进入后,按格式编辑、提交。

 

附件:1.区政协《提案审查立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的不

予立案几种情形

2.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选题参考目录

 

 

 

 政协芜湖市湾沚区委员会办公室                    

20231110日                         

 

 

 

 

 

 

 

 

 

 

附件1

 

区政协《提案审查立案工作实施细则》

规定的不予立案几种情形

 

(一)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

(二)国家明令禁止的;

(三)中共党员对党内有关组织、人事安排等有意见的;

(四)民主党派成员反映本组织内部问题的;

(五)进入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程序或者行政复议、仲裁程序,尚未结案的;

(六)属于学术研讨的;

(七)为本人或亲属解决个人问题的;

(八)宣传、推介具体作品、产品的;

(九)指名举报的;

(十)执纪执法机关正在审查的违纪违法问题;

(十一)内容空泛,没有具体建议或建议明显不可行的;

(十二)要求解决缺乏普遍性的某一具体问题的;

(十三)超出本区行政管辖范围的。

 

 

 

附件2

 

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选题参考目录

 

一、经济建设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 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3. 深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发展

5. 做好全区产业发展规划,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

6.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7. 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8.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

9. 发挥芜宣机场平台作用,推动全区低空经济发展

10. 持续促消费惠民生,释放消费活力拉动经济增长

11. 加强城乡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

12. 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3. 深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4. 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重要作用

15.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16. 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培育

17.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18. 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19. 培育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创新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

20. 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模式

21. 探索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

22.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一网通办”

23. 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

24.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

25. 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6.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27. 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28. 完善全区“空铁公水”立体交通体系

29. 提升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能力

30. 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31.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2. 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

33. 推动发展高质量现代服务业

3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

35. 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36. 积极培育产业发展基金

二、政治建设

37. 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

38. 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39.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40.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最干净城市

41. 鼓励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凝心聚力助发展

42. 开展乡村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43. 抓好公共安全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44. 提高初信初访办理质效

45. 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46. 为基层减负赋能

47. 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48. 完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三、文化建设

49.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0. 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51.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52.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普惠

53. 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54. 发掘“鸠兹”文化底蕴,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55.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56. 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

57.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研学旅游集群

58. 开展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教育,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9. 完善研学旅游发展路径,推动文教旅深度融合发展

60. 推进青弋江生态画廊建设

61.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62. 深化产业“+旅游”融合发展

63.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

64.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四、社会建设

65. 巩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成效

66. 优化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67. 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68. 推进“四城同创”,加快人民城市建设

69. 打造智慧湾,数据支撑赋能城市治理、防灾减灾、民生服务

70. 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完善养老服务保障

71. 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设

72.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73. 发展壮大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队伍

74. 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75.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76.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77. 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78. 加快我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79. 统筹完善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80. 深化“津梧桐”人才品牌建设

81. 提高引才政策“含金量”,精准招引行业紧缺人才

82.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3. 推进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

84.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85. 高品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86. 大力培育乡村工匠,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87. 推进“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打造湾美食品牌

88. 优化城区停车泊位,支持夜经济发展

89.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90.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91. 引进名医工作室

92. 完善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建设

93. 提升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能力

94. 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95. 健全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机制

96. 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97. 打造城市“15分钟综合生活圈”

98. 完善城市大脑,建设智慧城市

99. 健全完善困难群体帮扶机制

100.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101. 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五、生态文明建设

102. 落实“双碳”行动,助力我区绿色低碳转型

103. 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104. 推动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优化美化城市环境

105. 提升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水平

106. 增加绿色生态供给,提升城市公园建设水平

107. 完善城乡充电桩建设布局,推广新能源汽车

108. 推进城区水环境治理,加快构建全域水循环体系

109. 加快建设街头公园、慢行步道、生态绿地微景观

110. 大力整治黑臭水体

111.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水资源综合治理

112. 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