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编辑日期:2021/6/10  作者:芜湖县政协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以数字芜湖县为引领

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县政协文化教育组

 

加快数字芜湖县建设步伐,以新基建建设为契机,对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新业态发展水平意义重大,对助推我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数字芜湖县建设。

一、数字芜湖县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全光纤网络县”和“政务云中心”,政务网络实现县、镇、村全面覆盖;不断发展数字产业经济,德孚、纽创、裕东等一批企业在两化融合、智能制造领域形成新亮点;不断尝试智慧应用,教育、城管、卫生、市场监管等单位,运用APP、易政网、易企网、皖事通等载体,为群众提供了一系列便捷服务。但是,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数字芜湖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系统规划缺乏。我县虽然出台了一些文件,但内容不够完整、操作性不强、宏观指导性差。数字芜湖县建设没有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新兴智慧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流程等缺乏对应的规范与标准。信息技术的应用局限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服务,信息技术与城市各功能模块融合不够。

(二)信息化交流受阻。我县各单位在用或在建的信息系统,在建设初期没有考虑与其它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或业务协同需求,导致信息交流受阻,数据共享整合利用难度大,信息孤岛大量存在。

(三)基础数据库没有建立。大量的数据信息累积在不同的系统中,因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数字芜湖县建设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无法建立,基础数据集约化采集和复用水平较低,惠民网络服务应用不多,有些业务还不能做到“一条龙”线上处理,政务服务水平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惠民目标。

(四)智慧产业发展不足。我县各类智慧产业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合,智慧产业链不完善,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二、加快数字芜湖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做好数字芜湖县系统规划。“背景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架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数字芜湖县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数字芜湖县建设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在政务领域,推进数字芜湖县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营中心、智慧政务、平安城市、智慧安监等项目建设;在经济领域,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园区、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物流等项目建设;在民生领域,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项目建设。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坚持走集约化建设之路,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加强信息系统整合;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数据接口、系统对接规范和标准,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上下联动、紧密衔接的统一格局。

(二)着力优化智能高效政务服务。优化用户服务,梳理优化部门内部操作流程、办事及处置流程,逐步实现从以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聚焦群众使用频率高的办理事项,不断探索创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数字政府惠民惠企新路径,简化优化办事环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互联网+”服务,不断拓展各类政务服务场景,健全政务应用集群;将“工业云”作为企业服务基础,加强为企服务统筹协调、惠企政策资源共享;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完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打响政务服务品牌,营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推进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互认,促进医疗服务精准化;探索医保支付方式创新,提升养老助残托幼等信息化服务能力;汇聚优质学科资源,支持智能交互学习,提高教育供给满意度;加强文化艺术市场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数字演艺等文娱活动,丰富文化服务。

(三)全面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和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定位,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聚合重构农业生产、农情监测预警、农产品追溯、水产畜禽养殖等各类涉农平台及数据,形成“大农业”数据中心,构建“互联网+农业”智慧服务体系。围绕新芜开发区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按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三个阶段,推进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全覆盖;完善产业创新智慧服务体系,实现从管理型园区向服务性园区的转变;加速光电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升级,引导和支持“机器换人”,实施“新芜智造”计划;依托G60科创走廊,构筑科创平台,加速孵化一批“互联网+制造业”项目,打造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提升开发区竞争力。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智慧旅游系统,提升旅游体验;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探索智慧养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加速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引发服务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服务方式深刻变革,加快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物流等智慧服务业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加快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着眼政务云,加强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全网统一管理模式、数据格式、系统标准,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行系统,推动硬件设施共建共用,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运行体系。着眼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需求,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建设职责匹配的事件协调处置流程;开展城市运行数据分析,加强综合研判,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将城市问题摆上货架,将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将百姓诉求直通到政府,给予群众参与解决自己身边问题的空间,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着眼于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加强党建引领,建设“社区云”,推进镇、村(社区)各类信息系统归集,有效支撑村(社区)减负增能;支持基层综合管理应用,完善基层事件发现机制,丰富县镇协同处置主体;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关于开发区企业用工的几点建议

县政协新芜经济开发区组

 

我县历来高度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帮扶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基本满足了重点服务企业的用工需求,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随着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企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用工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企业用工缺少计划性,存在盲目上报用工需求现象,往往造成供需不一致;企业用工严重依赖政府,缺乏主动性;招工单位大规模从外地用车辆输送员工,途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就业培训,提升员工技能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以及退役士兵列入免费培训范围。整合全县公共培训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开发区企业用工充分对接,提高培训的精准性。指导企业制定和及时向相关部门报送培训计划,引导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自主办班、师傅带徒等形式不断加大自主培训力度。

二、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招工

突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积极主动自行招工。对新投产企业,由企业自行组织员工来县就业的,经申报验收,给予企业一定资金奖励;对企业自主建立“劳务合作”“校政企合作”等基地的,经申报验收,给予企业一定资金奖励;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评选活动,将员工服务环境、员工稳岗率等指标纳入评选内容,工作突出的,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凡在开发区企业(重点帮扶企业)工作满两年后与企业续签两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农村或外地务工人员,可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三、打造员工“蓄水池”,建立员工调剂机制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未满产,出现员工“富余”现象。针对这一特殊情况,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形成员工“蓄水池”,为下一步企业复产满产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建立“富余”调剂机制,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搭建对接平台,畅通调剂渠道,引导企业之间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有序做好企业员工的稳岗、返岗、转岗工作,确保员工在开发区内部循环,避免流向外地。

四、健全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招工服务水平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制度,确定一批重点企业作为用工需求监测单位,定期了解企业当期入职人数、招工难易程度、原因和发展趋势等。整合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健全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服务系统,并做到定期更新信息内容。加强信息发布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用工信息栏、电子触摸屏等媒介,向社会广泛发布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及时为企业、学校、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求职者提供信息服务。

五、加强招聘平台建设,提高招工工作效率

优化和完善“新芜人才”等网络招聘平台,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满意工作。搭建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平台,帮助企业对接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充分发挥政府的公信力和职能优势,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丰富地区建立稳固的人力人才基地。由开发区牵头,人社局、数据资源管理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建立跨地区远程视频招聘系统,用“数字”手段打造智慧招工平台,提升招工效率。

六、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开发区服务水平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打造新城区的理念来推进开发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开发区软硬件建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劳动培训、法律服务、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文化体育、卫生保障、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使开发区不仅招得进企业,更能吸引人才、留得住人。

七、加大服务力度,构建企业文化

县宣传、文化、人社、工、青、妇等部门,要加大为开发区企业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在开发区开展技能大赛、设立“员工满意企业”“环境十佳企业”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引导企业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吸引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八、强化政策指导,引导企业健全员工成长机制

开发区和相关部门既要为企业用工提供优质服务,又要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在宣传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引导企业落实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好员工后顾之忧。要引导企业树立“职工就是企业财富”“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健全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增长机制,用“薪”养人;不断改善员工生活环境,让其吃的舒心、住的安心,用“情”待人。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的培养、选拔、奖励、晋升等制度,真心帮助员工规划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实施“股权”配置和“年薪制”等收入分配办法,让各类人才安心为企业创造财富。

 

  

关于提升我县儿童青少年

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民革芜湖县支部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逐渐显现。据一份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0%,初中生约占总数的15%,高中生约占总数的19%。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一般表现为多动障碍、专注力差、亲子冲突、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不协调、挫折不适应、网络成瘾等,并伴随着易激惹、好冲动、自私任性、自卑封闭的人格特征。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识别、有效干预,就有可能演变成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从而引发逃学、离家出走甚至暴力伤人、自虐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据了解,我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轻生现象也偶有发生。因此,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是我县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引起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

一、影响我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成长环境不“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亲或存在婚姻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留守儿童等,因缺爱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二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有的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在和孩子沟通无效的情况下,采取爱的撤回、限定自由等过激方式,控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阻碍了孩子的自主性发展。三是家长自身存在不良行为,会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染上不良习气,成为被别人指责、嘲讽的对象,逐渐被社会边缘化,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能力不足。我县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咨询室设备简陋(有的挂个牌子,无相关设备),实际课时偏少,教育形式单一,对有问题的孩子关爱不足。二是专业教师紧缺。全县中小学仅有的39名持证教师,全非专业出身,都是通过短期培训获得从业资格,从事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三是业务水平有限。这些兼职教师缺乏持续的实操培训与专业督导,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评估能力、危机干预能力和化解水平相当有限,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难以胜任岗位要求。

(三)社会服务功能不全。一是工作机制不健全。20197月我县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明确了工作职责,但部门之间联动不给力,牵头部门跟踪不到位,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成效不明显。继2019年底12部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后,我县尚未出台相应的工作措施。二是知识普及不全面。对家长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措施不够、覆盖面不广,存在儿童青少年有心理疾病而家长不愿让孩子接受心理咨询、专业诊治和社会帮助的现象。三是咨询服务不到位。县内既没有专业的社会机构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又没有专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虽有12355共青团青少年服务热线,既很难打通,也不能提供实质性服务。四是治疗资源不充足。医疗系统心理治疗的相关资源短缺,心理问题预防、康复等工作无法开展。

二、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扎实推进芜湖县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制定我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行动方案》以及年度实施计划。切实发挥县联席会议调度、推动作用,真正建立起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卫生健康、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健康促进与精神障碍发现、转介、诊断治疗等工作中建立协作机制;教育、卫生健康部门要与民政、宣传、文明办、工青妇等部门和组织加强协作,落实各项任务。

(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成立公益性、专业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招募心理咨询师,聘请安师大、皖医等高校心理学专家担任首席咨询师。构建儿童青少年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的服务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发挥中心的人才培养、知识普及、测评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功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心理健康数据采集平台,追踪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如:希望24热线),培育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县总医院心理健康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学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向医疗卫生机构的转介通道。

(三)大力普及心理知识。加大对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授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及时引导、及早解决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依托县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镇分中心、社区服务站以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注重弱势群体和特殊儿童心理抚慰疏导与心理干预。借助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的、成熟的、理性的社会心理氛围。

(四)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健康定期筛查、心理危机干预等。要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在教师招录中增加心理专业。学校要逐步配足配强专职心理咨询师,开展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训与督导。在医疗层面,要培养心理科专职医师,不断丰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的临床经验,提升诊疗水平。在社会层面,要将共青团、妇联、社区、社会机构等涉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纳入培训范围。

(五)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学校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力军作用。要认真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制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标准”,优化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指导学校扎实开展心理健康监测、评估、教育和干预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各位委员,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能够以勇者的智慧去思考成长中的问题,以良好的心态去承受生活中的压力,以一颗澄澈的心灵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发挥乡贤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县政协湾沚镇组

 

乡贤是中国乡村土壤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在“皇权不下乡”的封建社会里,一些成长于乡村的具有一定道德和才学的人,他们凭借己有的威望和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群,聚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承担着乡村社会治理的责任,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从而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乡贤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丰富,乡贤的外延更广、内涵更深。进入新时代,乡村涌现了一批新乡贤。他们不论扎根故土,还是远离家乡,都在努力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不怕吃苦,愿意吃亏,乐于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成就了一番事业,备受大家的推崇敬重;他们深深眷恋着故土乡情,怀揣感恩之心,主动参与家乡的建设。

积极引导并有效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不断弘扬新乡贤文化,充分保护新乡贤的热情,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破解“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发挥乡贤作用、推进乡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我县发挥乡贤作用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我县在乡村建设中就如何发挥好乡贤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湾沚镇桃园村相思园自然村,是南宋状元、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孝祥的后裔居住地。该村乡贤捐资帮助相思园进行道路、文化广场、状元长廊等建设,带动了村民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红杨镇六桥、兴塘等村设立乡村振兴乡贤议事会,倡导移风易俗,简办红白喜事,向高价彩礼说“不”。陶辛镇积极发掘乡贤资源,打造胡湾教授村、七房艺术村,将其作为游陶辛、赏水韵的延伸与补充,通过文化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虽然我县在发挥乡贤作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不足:一是对发挥乡贤的作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镇村乡贤服务平台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乡贤联络交流常态机制;二是乡贤在引领风尚、教化乡民、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对乡贤发挥作用的事迹宣传较少,氛围不浓,乡贤的精神和道德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

二、发挥好乡贤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聚乡贤

乡愁情愫需要我们去唤醒,贤德之人需要我们去凝聚。要提高乡贤作用的认识,重视乡贤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乡贤资源普查,建立动态乡贤数据库。建立乡贤微信群、QQ群,定期发布相关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乡贤工作动态等,向乡贤传递信息,经常性保持与乡贤的联系和沟通。建立镇、村干部联系乡贤制度,定期走访、主动对接,畅通乡贤反映社情民意渠道,了解他们的想法,为发挥乡贤作用主动做好协调工作。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乡贤省亲、节日慰问、拜访联谊等活动,吸引和凝聚本地本乡在外创业的各方面人士,最大限度赢得在外乡贤对家乡的关注和支持。健全县、镇、村三级乡贤理事会,搭建乡贤投身乡村建设、引领乡风良俗的平台。

(二)用乡贤

一是让乡贤成为乡村发展、共同致富的领头雁。乡贤有思想、有作为,他们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方面各有专长。要注重发挥乡贤作用,提高乡贤所在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其在发展旅游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鼓励“凤还巣”政策,调动和激发在外乡贤的积极性,吸引他们以技术返乡、智力返乡、资金返乡等方式,投身家乡建设;充分发挥乡贤的“智囊团”作用,在制定乡村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等工作中,注重咨询、征求乡贤意见,让他们献计献策,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让乡贤成为社会治理、矛盾调解的参与者。当前农村改革、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中,少数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可以利用乡贤有威望、有能力的优势特点,发挥他们在基层治理、社会稳定中的“润滑剂”作用来妥善解决。通过建立“村两委+乡贤”、“村调解委员会+乡贤”等制度,让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基层协商民主新途径。还可以鼓励乡贤参与调解村民家庭纠纷、化解邻里冲突,排除群众心结、融洽干群关系,让乡贤组织成为矛盾纠纷化解常态化的有效载体。

三是让乡贤成为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过程中,充分发挥乡贤“爱国爱乡、孝贤洁序、移风易俗、遵纪守法、道德文明、正直诚实和甘愿奉献”等表率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光发热。支持和鼓励乡贤参与红白理事会等乡村自治组织,在制定村规民约和红白喜事操办标准等方面,展示乡贤的正能量。通过乡贤表率作用,引导更多的村民自觉抵制盲从攀比,做到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弘扬文明新风。

四是让乡贤成为携老扶幼、促进和谐的好帮手。一些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率先富裕起来的乡贤,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哺桑梓,带动一方发展的意愿。要积极引导乡贤参与助学、助医、助残、助困、助孤、拥军、乡村建设等活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设立“建设基金”,开展美好乡村建设;设立 “慈孝基金”,倡导敬老慈孝,为乡村里的老人带去温暖和关怀;设立“教育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上学、深造,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新鲜的血液;设立“村容基金”,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容村貌。设立基金会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筹募资金利用最大化,让乡贤作用可以从某一自然村,辐射到一个行政村、一个乡镇,乃至全县。

(三)学乡贤

倡导新乡贤理念,注重新乡贤培育,开展“寻找新乡贤”系列活动,把那些德行好、口碑好的新乡贤推选出来。通过向“新乡贤”颁发证书、授予荣誉,对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作为“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人选等形式,增强乡贤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县级媒体开辟“新乡贤、新风尚”专题专栏,大力开展乡贤文化宣传,讲有温度的故事,积极营造重视乡贤、尊重乡贤、崇尚乡贤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学乡贤、做乡贤。深挖乡贤文化底蕴,在用好六郎官巷、陶辛胡氏宗祠、湾沚张孝祥后裔村等现有乡贤文化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我县古今乡贤事迹,通过设“乡贤榜”、建“乡贤馆”等方式,颂传“古贤”,宣传“今贤”,不断延续乡贤文化脉络,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让乡贤成为敦风化俗、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相信通过积极引导,凝聚力量,我们的新乡贤一定能为芜湖县乡村振兴注入无穷活力,打造出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强化物业维修管理  保障资金有效使用

县政协经济科技与农业组


近年来,我县十分重视物业维修工作,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对物业维修资金的使用进行了规范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具体落实中,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申报环节多、操作难度大,物业维修工作进展缓慢,业主满意度不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一、物业维修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面不广。20183月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芜湖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未进行广泛宣传,业主对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范围和程序不清楚,申请维修未获批准或未得到及时维修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不配合物业工作,甚至抵制物业管理。

(二)业主参与度不高。由于业主普遍对物业维修规定不了解,对业主委员会申报的维修项目不清楚,有的误认为共用设施应由政府或开发商维修,持反对意见;有的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征集意见时不签字;有的常年在外无法签字,业主签字率很难达到规定的三分之二要求,拖长了维修项目申报时间,甚至无法申报。

(三)业委会工作不力。目前我县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没有任何工作报酬,缺少干事激情,遇到难题和矛盾,往往回避推诿。办理业主维修申请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有些小区业主申请的维修事项难以落实,业主怨言颇多。

(四)资金核算不规范。《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第23条规定“业主委员会应当对专项维修资金、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经营收益、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按照财务要求建账并及时入账”,而《芜湖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对此未作要求。因此,我县小区业主委员会均未建账,业主购房缴纳的专项维修资金在县财政专户存储后的利息收入也未分配到各业主委员会,进行专账核算。

(五)申报维修环节多。县实施细则对申请动用物业维修资金规定了严格程序,走完整个流程,需经过申请启动、社区初申、镇物业办审查察看、县房管局审批、履行招标手续、动工维修等诸多环节,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工作效率低,业主意见较大。

二、改进物业维修工作的建议

(一)广泛宣传政策。县镇两级要通过政府信息网、制作能长期保存的展板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芜湖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保障业主对物业维修资金使用规定的知情权,消除误解,理顺情绪,提高业主参与物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业委会建设。各镇和社区要切实引导广大业主将小区住户中作风正派、乐于奉献、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干部、退休人员和社会贤达推选为业主委员会正副主任。根据《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各镇政府要研究提出业主委员会管理人员工作补贴指导意见,补贴资金原则上从小区共用设施经营收益中开支,没有经营收入的,镇政府予以适当补助,以调动业委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化解矛盾,提高物业维修效率和效益。

(三)创新服务方式。社区组织要主动深入物业管理小区开展服务工作,及时初审上报辖区内物业专项维修项目,指导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研究提出小区出现的应急维修处置方案,直接申请维修。相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要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业主通过微信、电话、短信回复或委托他人签字认可的征集维修意见办法;借鉴外地做法,进一步简化物业维修申报批准程序;将配套设施设备能够分割、独立使用的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小区,调整为不同的物业管理区域,分别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健全审核和审批物业维修项目单位同时联合察看项目现场、快速审批制度。

(四)健全核算制度。各镇物业办要充实力量,按每个业主委员会建立独立账目,由镇统一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县财政要把归集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储存后形成的利息收入全部及时分摊给各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每半年要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

(五)强化资金监管。县房管局要会同财政局进一步健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对业主委员会组织的维修项目在征集业主意见和施工期间公示工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布投诉、举报受理方式,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实现对业主委员会的维修事项全程有效监管。各镇政府要着力推行业主委员会账目定期审计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贯彻落实《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不断提高我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县政协法制与社会保障组

 

20191129日,《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并于202031日起已正式实施。围绕《条例》狠抓落实,对于我县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发展意义重大。

一、现状与不足

截至2019年底,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75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19.36%,分别高于全国1.26个百分点,全省1个百分点。2015年以来,我县陆续将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阵地建设、高龄津补贴、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纳入民生工程建设范畴,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对照《条例》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居家养老服务合力尚未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涉及县直相关单位、镇、村(社区)等多部门和层级,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此项工作尚未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齐抓共管、社会共治的工作格局。

(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大多存在用房面积不足、功能不全、设施简陋等问题。老旧小区难以达到《条例》规定的配建标准,新建小区虽然有配套服务用房,但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被挪作他用。

(三)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不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只能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健康知识普及等常规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只开通了基础服务包,难以满足老年人慢性病个性化服务需求。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以及优质服务的专业素质,无法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上门就诊、康复护理、应急救助、心理咨询等专业性服务。

(四)居家养老服务受益群体有限。我县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针对低收入人群,以打卡发放的形式给予资金补贴,享受此项服务约2700人,仅占全县老年人口的4%。已建立的9家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只能服务全县不足5%的老年人。

(五)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力量不足。我县尚无具有专业资质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保险公司等几乎没有参与,形成了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

二、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县政府要尽快出台贯彻落实《条例》的实施意见,通过用地保障、财政补贴、收费减免、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方式,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建立长护险制度,专项用于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和长期医疗护理费用补偿,逐步扩大低收入群体补贴覆盖面。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养老服务意识,同时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县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

(二)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按照“先建平台,再建体系,逐步完善”的思路,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对没有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的小区,通过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落实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对新建开发小区,要严格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四同步”要求,做到“不欠新债”。加快构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实现镇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全覆盖,整合利用镇政府(集镇)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残疾人之家、老年学校、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科学设置村级养老服务站(点),对闲置的社会资源,通过无偿或低偿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等方式,建立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助餐、日托、文化娱乐等服务。

(三)提高医养结合紧密度。充分发挥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用,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系统健康服务。通过每年免费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高龄、重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开展健康监测和健康指导等医疗服务。依靠紧密型医共体的专业技术力量,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家庭医生个性包签约服务。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开展预约在线诊疗、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在县镇医疗机构中,开辟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设卫生所,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四)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纳入全县人才工作规划,落实人才普惠政策。鼓励县内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评估和激励机制,逐年适当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五)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扶持民间养老、助老服务实体及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培育农村自助互助服务队伍,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农村留守妇女、低龄健康老人等为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居家养老服务。广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建立志愿服务记录、积分奖励等制度。积极实施居家养老“六助”(助急、助医、助餐、助洁、助浴、助行)服务,以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化有偿服务相结合,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断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大力促进我县中医事业发展的建议

县政协人口资源建设组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临床疗效确切,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尤其是在这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得到充分彰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中医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大力发展我县中医事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现状与不足

我县中医事业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稳步发展。县总医院针灸推拿科、心内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脾胃科和中医妇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不孕不育为市级重点专病。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各一个,安徽省基层名中医两名。20196月原县中医院通过了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审验收。紧密型医共体内县镇两级有6家医疗机构能开展中医诊疗活动,7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4种简易中医适宜技术服务。2019年度县镇两级医疗机构门急诊62.6万人次,其中中医门诊9.2万人次,占门诊总量的14.7%。尽管如此,我县中医事业发展与国家、省市的要求、与群众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政策引导不力。我县至今尚未出台中医事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实施意见,重视培养中医人才的举措不多,财政投入中医建设较少,在医保政策全市统筹后,取消了中医服务和特色诊疗在住院报销方面原有的优惠条件,客观上制约了中医技术推广应用。

(二)中医力量不足。目前县镇两级医疗机构中医从业人员103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68人,根据《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20162030年)》要求,每千人常住人口应有0.4人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我县差距很大。村卫生室中医从业人员12人,占乡村医生总数5%。随着一批中医中坚骨干已接近或面临退休,中青年医生难以为继,中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已经凸显。

(三)服务能力不强。县总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06张,其中中医病床20张,占床位总数不到5%中医专科少,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未建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康复技术薄弱;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只能提供牵引、推拿、火罐等46种简易中医适宜技术,家庭医生不能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中医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服务能力不强。

(四)传承创新不够。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少,“传帮带”作用发挥不够。中医信息化水平低,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尚未推广应用。中医还没有融入养生、养老、保健、健康旅游等产业。

(五)宣传氛围不浓。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认知和医治疾病所特有的智慧成果和行为方式的概括。我县目前对中医保健知识、科普文化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群众对中医在防病、治病、保健、康复等方面“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了解不多,中医文化熏陶的环境还不够浓厚。

二、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已明确提出了中医药服务(如针灸、推拿等)报销比例提高10%,住院中医优势病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消渴症等)报销比例提高5%的要求,县相关部门应认真学习研究,做好方案落实的基础工作,引导群众选择中医治病,减轻群众负担。县政府应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结合芜湖县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相关支持政策,统筹推进我县中医在医疗、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方面全面发展。要逐年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投入,设立中医事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县总医院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人才培养引进、适宜技术推广,支持县外名老中医来县举办中医馆、养生馆等。

(二)强化人才保障。加大省内外中医院校人才招聘力度。返聘退休名老中医坐诊。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采取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中医技术骨干岗位技能。通过聘请省、市以上专家,定期到我县开展业务指导和临床带教等方式,帮助中医类医生成长。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免费订单培养本、专科临床医学毕业生,解决基层中医人员紧缺的问题。依托芜湖医药卫生学校定向培养中医康复、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人才,解决村卫生室中医人员不足问题。适时举办镇村两级医疗机构相关人员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经典著作、西医学中医等培训班,切实提高中医服务理念和水平,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中医服务的便利。

(三)提升服务能力。县总医院要积极开展老年科、康复理疗、肿瘤科等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打造一批市级以上中医名科,开设中医特色病区。依托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聘请省市专家来县帮助开设骨伤、肛肠、脾胃、肾病等中医特色专科,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镇分院要加强中医馆建设,增添相应的中医设施设备,把中医技术服务贯穿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全过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村卫生室要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慢性病管理、儿童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面应用,满足群众对中医多元化服务需求。

(四)鼓励传承创新。成立中医协会,收集挖掘整理民间中医验方、单方并开展筛选评价。支持传统名方、名老中医验方委托相关机构开发膏、丸、汤等中药制剂产品。积极创办国家、省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发扬老中医“传、帮、带”作用,培养有职业技能的年轻中医骨干人才。应用新兴科学技术,提高中医信息化水平,逐步推广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应用。镇分院探索医养结合型医院建设,开设老年病房和床位,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地理区位、交通便利等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中医健康养老、养生旅游等产业。

(五)弘扬中医文化。县总医院要切实加强中医文化建设,不忘初心,传承经典,大力弘扬中医优秀传统文化,在办院理念、行业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和服务品牌塑造方面充分体现中医特色,使之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阵地。相关部门要将中医文化科普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将中医健康知识辅导列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借助公共媒体平台搭建中医文化“大舞台”,真正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惠及千家万户,为群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