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
编辑日期:2021/6/10  作者:湾沚区政协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

保障我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县政协常委  县医院副院长  李  峻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日常医疗需求不断增加,也给院前医疗急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院前医疗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医疗急救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医疗急救需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火灾、交通事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70%发生在院外。近年来,我县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也在不断释放和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增多,危重患者的转运救护,交通、工伤事故,抗灾减灾,突发公共事件,110社会联动,以及中考高考、大型会议、大型体育赛等医疗保障任务,都给我县现有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据县医院120急救中心统计,近3年院前医疗急救出车平均每年3000车次,危重患者转诊约700车次,平均每天出车10.27车次,其中接受110社会联动指挥中心调度出车医疗救援每年约800车次,院前急救呼叫量年均增长6%,任务相当繁重。

二、现状与不足  

目前,我县医疗机构有县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2所,妇幼保健所1所,镇卫生院5所,民营医院3所,村卫生室112所,个体诊所48所。据初步统计,县医院拥有救护车4辆,县中医院、县惠民医院各拥有救护车1辆。县医院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人员9名,其中驾驶员3人,医师、护士各3人,按一名驾驶员、一名医师和一名护士的最低基本配置,只能配备救护车3辆轮流值班。县中医院、县惠民医院除驾驶员外,均无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来时只能随机临时指派。镇卫生院、社区诊所、村卫生室均无专职或相对固定的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人员和设备。拥有救护车辆的医院各自为阵,未能形成统一指挥调度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系统。现阶段,承担全县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主要是县医院,全县未成立独立建制的院前医疗急救中心。整体而言,全县院前医疗急救存在体系不健全、布局不合理、经费不足,以及急救车辆、急救设备、急救人员缺乏,严重影响制约了日常医疗急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符合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特点的管理体制。县政府应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领导,研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县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以及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实施;发改(物价)部门应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确定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向社会公布;人社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产生的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优先通行,并向急救中心提供道路交通实况信息;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属于社会救助对象的伤病员的认定和救助。

(二)构建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以县医院120急救中心为主体,建立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和网络平台,以县医院、县中医院、县惠民医院,以及5个镇卫生院为网点的布局组建网络,形成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网点快速反应、协同高效应对的机制。依据《安徽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达到城市中心城区平均急救服务半径3-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间期(接听呼救电话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10-15分钟; 郊区、农村等地区平均急救服务半径8-1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间期15-20分钟的目标;边远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急救服务半径和急救反应间期,从而形成急救服务半径合理、急救反应快间期短、对县域面积与人口能有效覆盖的格局。

(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经费保障和能力建设。院前医疗急救作为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是政府应急体系、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政府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并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向院前医疗急救事业进行捐赠。

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包括120指挥调度中心场地建设、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建设(调度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数据传输、无线集群语音通讯等功能)、救护车与车载医疗设备配备与维护、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培训等方面。其中救护车按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编制人员按每辆救护车至少4人的标准配备。同时,针对我县急救呼叫号码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要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对现有的其他号码予以规范整顿,统一使用“120”作为本地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四)加强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和急救技能培训。研究表明,当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在1-5分钟内的成功率最高;严重创伤病人抢救的黄金时间为30分钟。在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第一目击者现场即时展开的医学救助显得尤为重要,有时甚至决定着疾病的最终转归。“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卫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应当做好对社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和急救技能培训的规划、组织与实施,可由医疗机构和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承担普及宣传和培训任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利用互联网技术宣传普及急救知识、统筹利用社会急救资源,提高社会急救能力。民警、消防队员、安保人员、导游、教师、公交驾驶员等应当参加急救培训,掌握必要的基本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医疗急救保障纳入本单位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实施。学校、长途客运站、体育场馆、风景旅游区、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农贸市场、建筑施工单位、大型企业以及村(居)民委员会等,应根据安全保障需要配置医疗急救设备设施和药品,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医疗急救保障能力。 

 

  

关于加强新芜经济开发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的建议

县政协法制与社会保障组

 

随着开发区不断扩大,企业和员工不断增加,车多人多已成常态,园区道路交通秩序也变得越发复杂,隐患重重。一些员工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园区交通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开发区的和谐发展。

一、基本情况

新芜经济开发区现有入驻企业600余家,产业工人达7万余人。建成区道路总里程182公里,已通路里程约120公里,有快速通道、工业大道、阳光大道、迎宾大道等主干道,另有其他道路25条。现有路口62处,其中有红绿灯路口58处,无红绿灯路口4处,监控设备正常使用的22处。据不完全统计,开发区从业人员现有汽车7700余辆,摩托车、电动车3.8万余辆,还有大量货运车辆,各类车辆呈逐年增加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开发区累计发生安全事故549起,其中电动车驾乘人员受伤事故187起,电动车交通事故死亡10余人,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驾驶人员违反交规现象严重,交通安全意识急待提升

园区内工人绝大多数来自周边镇,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由于电动车运行成本低,无需培训就可驾驶,不需要强制登记上牌和保险,多数人选择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由于电动车驾驶人未受过驾驶技能训练,不熟悉交通规则,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同时电动车现被认定为非机动车,未依法纳入机动车管理,违法载人、闯红灯、逆向行驶等现象突出,酒驾、醉驾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电动车还加装了遮阳伞,影响了行车安全,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自我保护能力弱,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集中出行,人多、车多,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由于电动车无牌无证无保险,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往往选择肇事逃逸,对事故处理带来难度。

(二)部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老化,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开发区内道路基本上属于混合型路段,部分路段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之间没有实行硬隔离。有部分路段实行硬隔离后,存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过窄的状况。部分道路口中间绿化带树木高大或连片灌木遮挡了来往车辆驾驶员视线,造成了视觉盲区。部分道路路面老化破损,给车辆行驶带来安全隐患。大部分企业周边没有规划布局车辆停放地段,员工各种车辆只能停放在厂区周边道路上,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部分路口没有同步配套建设道路信号、监控设施,大部分路段、路口交通设施建设年限较长,部分监控设备已损坏或老化,形同虚设,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交通违法行为。

(三)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公交线路设置有待优化

开发区现有公交班线少,覆盖范围有限,线路、站点设置欠合理。公交车发车班次间隔时间长,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人员集中出行,公交班线、车次严重不足,出行极不方便,致使园区工人选择电动车、摩托车上下班,造成园区主干道和城区道路交通拥堵,易发生交通事故。

(四)交警警力严重不足,执勤警力有待加强

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在新芜经济开发区设有一个交警中队,即交警三中队,目前仅有民警2人、警务辅助人员9人,警务用车1辆,承担了新芜经济开发区、芜湖航空产业园、新芜绿色包装产业园、芜宣民用机场、三元通用机场等建成区的所有道路和花桥镇、原三元镇、原新丰镇、原赵桥乡所有道路的交通秩序管理工作,中队交警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三、加强开发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意识

一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交管部门要通过开展“交通安全进企业” “交通安全秩序整治宣传月”等活动,增强园区工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不定期在园区内开展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活动,做到教育和处罚相结合。二是建立“园区交通秩序管理”微信群。通过建立以开发区管委会、园区企业、交通管理部门为主的“新芜经济开发区交通秩序管理”微信群,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和信息通报。三是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适时组织企业员工参与交通安全执法志愿活动,增强他们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意识。

(二)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班线

要结合园区规划,再增加1至2个公交换乘点,增设公交站点,增加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班线。要结合员工上下班高峰时间段,合理安排班次发车时间,切实提高公共交通运载能力,逐步引导企业员工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

(三)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安全保障

要加大园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对园区部分老化、破损严重的道路及时修复,对老化严重的道路信号、监控设施及时更换。要指导企业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引导员工有序停车。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扩招辅警等方式增加交通管理人员,切实增强警力。

(四)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共管格局

一是成立由开发区管委会主导、交管部门负专责、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开发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问题,落实相关措施,形成协调联动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开发区企业与员工签订交通安全承诺书,落实企业员工交通安全承诺制度,明确并承诺相关交通安全行为。三是实行开发区电动车辆统一登记发放牌证制度。开发区企业对本企业员工所有电动车进行摸底登记,交警部门负责指导统一为企业员工电动车进行编号上牌,并对交通违法行为人实行通报制,纳入个人诚信系统并实时公示。四是强化交通安全管控。要加大各路段、上下班重点时段的警力部署,将有限警力向一线倾斜,同时实行不定点查处与间歇性巡逻管控相结合,并及时排查整治道路交通隐患。要通过联动机制,共同做好开发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 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

民革芜湖县支部

 

受民革芜湖县支部委托,由我代表县民革支部作大会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县民革支部通过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调研,对照江苏如皋、盱眙,浙江桐乡、嘉善等地好的做法,结合我县实际,认为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我县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了解,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许可全流程审批时间在50个工作日,而我县的投资项目,除了一些特事特办事情之外,从立项到开工,大多数在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审批程序相对繁杂、审批手续互为前置、流程不合理,申报材料重复;二是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不彻底,审批决定权多数掌控在职能机构内部,审批不集中;三是行政审批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共享,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四是审批存在部门盖章多、办事时间长,缺乏高效联动,审批效率低。

二、关于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我县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大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努力让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政府职能日益优化。

(一)精简压缩事项,注重效率提升

建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所涉及的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开展一次全面的梳理,尽快研究出台《芜湖县投资项目审批改革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和优化审批流程。

一是整合取消一批审批事项。对同一部门实施的管理内容相近或同一办理阶段的多个审批事项,进一步整合优化;对照部门权力清单,对无法律法规依据、各部门自行设定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真正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

二是缩短一批事项的办理时限。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的法定时限,逐一审查合理性,审批事项承诺时限压缩,如:项目审批(核准)、用地预审、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重要节点审批事项承诺时限压缩。

三是精简减少一批申报材料。严格对照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申报材料,除法律法规必须要求提供的材料外,不得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再提供其他材料,对部门内部能够共享的申报材料,不得让申报单位重复提供。

(二)优化再造流程,形成协同效应

针对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问题,采用“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创新举措,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政府投资项目联审制,提升审批效率,最大限度减轻投资主体负担。

一是在咨询环节实行“协同办理”。成立审批小组,首先明确职能单位审批负责人,同时帮助提供项目申报跟踪服务,从立项到竣工备案涉及发改、环保、土地、规划、交通、招标、建设、行投、社保、建筑施工等多方面的审批环节和专业知识,印制《投资项目审批服务联系卡》,逐一列清从立项审批到施工许可的19个服务环节和时间节点,分别明确各镇、新芜经济开发区、项目业主、审批单位各自的职责和指导完成时间,通过三方努力,能将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控制在50个工作日。

二是在立项环节列出“负面清单”。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落后产能、高污染产业等领域的项目列出禁止投资内容的“负面清单”,对于“负面清单”以外的新兴产业一律开设绿色通道,分三条线并联推进审批服务。一条线办理征用土地手续,由项目所在镇或新芜经济开发区负责;一条线实行容缺审批,由审批单位模拟正式审批过程,开展规划、用地、施工等审批的预审工作,出具与正式审批相衔接的预审意见;一条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由审批单位辅导,业主配合,开展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技术服务工作。根据“负面清单”,再实行容缺并联审批,仅此一项,就能压缩10多个审批服务环节,缩短审批时间30多个工作日。

三是在中介环节实施“多评合一”。对项目建议书、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安评等评价评审,材料较多,专业性强,推荐数家信誉好的实体中介机构在服务中心开展“超市化”服务,实行统一受理、评估、评审;一并咨询,同步指导,自主选择,并列式开展各项评价工作,能缩短服务时间20天左右。

四是在审查环节推行“多图联审”。推行建设工程施工图联合审查机制,协同审图、消防、人防等审图机构,建立统一收件、意见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形成集统一窗口受理、图纸联合审查、意见集中反馈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图联审模式,针对消防专项审查,人防资质少的现状,帮助提前对接,能将原有的审查时间40多个工作日压缩一半左右。

五是在许可环节倡导“容缺受理”。在项目符合用地和规划选址的前提下,由有关单位确认,申请单位作出相关承诺的基础上,行政审批单位先行受理,实行容缺模拟审批,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同时,开展设计方案、图纸预审查工作和工程规划、施工许可容缺审批,土地手续办理完成后,直接将容缺审批意见转化为正式审批文件,充分利用了土地征用时间,完成项目审批的所有流程和手续,此举能压缩审批时间3个月左右。

(三)注重服务创新,联动协同监管

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做好“三个服务”。“明白服务”:设立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项目单位明白清楚需要办理的审批事项、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主动服务”:就是建立主动告知制度,审批部门在所有审批环节之前,指引并告知项目单位即时办理项目开工前的必备条件,将服务前移,提升服务的主动性。“创新服务”: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通过项目代办、快递送达、信息推送等创新方式,最大程度提升项目单位办事的便利性。

二是推进在线联审,着力 “三个加快”。加快平台建设,改造完善现有网上申报系统,丰富在线平台功能,优化配置审批流程,联通各级政府部门,将投资项目所涉及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实现“一口进”。加快部门联动,推进在线平台与省、市行政审批系统的对接,各部门依据24位项目统一代码实行在线并联审批,实现“一码通”。加快推广应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项目单位通过在线平台办理投资项目审批业务,尽快实现非涉密投资项目的100%在线办理,实现“一网办”。

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实施“三个监管”。“制度监管”: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堵住审批权力取消下放后可能带来的管理漏洞。“技术监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审批事项全过程监管、即时监管,加强信用平台的应用、严格落实“不良行为记录”、“黑名单”制度等措施,提高监管力度。“联合监管”:要做好关键环节的联合督查,组织各部门梳理监管中存在的风险点,联合开展检查或监管工作,确保监管精准有效。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无止境,改革无穷期!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相互支持下,全县一定会激发有效投资拓展空间,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一定会接得住、管得好、优服务、高效率,为我县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挥委员主体作用  提升科学履职水平

县政协委员  县文化馆工会主席  陈  培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围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论述,广大政协委员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要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契机,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努力提高科学履职水平,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履行好政协委员职责,为推进全县“四区”建设贡献力量。

一、把握正确方向,提升委员素质当好“三员”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是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既要把委员作用发挥好,也要让本职工作业绩优,努力以高质量的工作成效来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

(一)要增强学习意识,当好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员。政协委员要本着勤学善思、学以致用的态度,提高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做到结合实际学、创新方式学,切实提升学习实效。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加强学习、投身实践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做到既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也要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当好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员,确保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

(二)要增强责任意识,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广大政协委员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鱼水关系,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

(三)要增强协商意识,当好参政议政的协调员。要学会协商本领,善于创造民主协商的氛围,提高民主协商的能力。在遇到发生利益之争时,要端正行为举止,做到公道正派,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一方稳定,促社会和谐。

二、注重科学履职,反映社情民意着力“三抓”

提升科学履职能力,要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政协工作的基本定位,立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牵的思想,做到讲方法、重态度、有成效、能持续,不断提升委员履职科学化水平。在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过程中,注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多建科学之言,多献务实之策。

(一)要抓热点,知民心。围绕文化下乡惠民、美丽乡村建设、困难群众帮扶等众多热点议题,走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愿。通过倾听民声、凝聚民智,走近群众、贴近群众,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让群众说真话、委员知真情,当好联系群众的“有心人”。

(二)要抓难点,解民忧。在视察民情的基础上,要抓住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按照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提出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制定和实施合乎民心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举措提供支持和帮助,积极为党委政府分忧,努力为百姓群众解愁,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政协委员形象。

(三)要抓焦点,解民怨。聚焦焦点,积极呼吁,主动协调,推动问题有效解决。要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的领域,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真正做到参政为民。

三、当好桥梁纽带,广泛交友联谊做到“三联”

广大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当好桥梁纽带,通过广泛交友联谊,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团结和稳定工作,实现对上沟通、对下联通、左右贯通、四方相通,凝聚力量共同服务全县发展大局。

(一)要对下多“联心”。政协委员要广泛团结和联系群众,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深入到基层群众之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自觉做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离自己很近。

(二)要对外多“联姻”。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积极对外联系,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牵线搭桥工作,多方汇聚加快发展的力量,广泛开展各类联谊活动,通过对外宣传推介芜湖县,努力引进更多的客商来芜湖县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为加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要对上多联系。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各民主党派的活动,积极投身于政协会议、调研、协商、考察以及内容丰富的“界别周”活动中去,不断增强履职尽责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日常工作中做到多请示、多汇报、多联系,认真完成县政协交办的各项任务。同时,也要把群众的呼声、意愿迅速反映上来,积极帮助县委、政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整合文旅特色资源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县政协文化教育组

 

在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动下,产业之间的界线渐渐模糊,融合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随着人们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与旅游产业日渐融合,成为推动旅游产品升级的重要因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我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景区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文旅发展的产业氛围已经形成。县委、县政府通过召开全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十大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二是文旅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殷港艺创小镇、西河古镇、益然香木榨文化产业园、蜜蜂大观园等为代表,通过艺尚设计制造及古镇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术摄影等元素的嫁接,深化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三是文旅结合的宣传营销活动丰富多彩。优化编制了“踏青赏花体验、古镇山色乡居、观桃花寻鸠兹、赏荷戏水休闲”等4条一日游线路和芜湖县全景二日游线路,策划举办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涵盖一年四季,集聚了人气,扩大了影响。

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

我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不大、旅游文化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一)文化旅游融合不深。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往往对文化缺少系统深入地研究、科学合理地开发。陶辛水韵千年古水系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彰显;西河古镇的文化元素正在逐步得到挖掘展现,但其地域特色文化、西河故事却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二)文化资源利用不足。我县现存楚王城、南唐九十殿、北宋东门渡官窑、南宋珩琅塔等古迹,九十殿庙会、木榨榨油技艺、八社神灯等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还有数十项被列入市、县级名录,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企业融合意识不强。我县文化企业多从事游戏开发、软件开发、动漫制作、广告设计,与旅游结合的企业很少,同时为旅游业提供服务的规划策划、景观设计和产品文创设计也较少。

三、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旅产业融合前景广阔。

(一)深挖文化内涵,培养旅游和文化融合产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内涵。可充分挖掘我县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将历史文化、商埠文化、圩田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运动文化与山水风光结合起来,将文化与观光、研学、休闲、娱乐等产业结合起来,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底蕴和品质。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构建文化旅游品牌。整合各类资源、聚集文旅要素,巩固提升陶辛水韵文化内涵。引导枕水官巷景区、西河老街、珩琅山文体旅游度假区、和平生态公园、益然香木榨文化产业园二期、蜜蜂大观园、九十殿等项目加快建设,积极争创4A、3A级景区。推动殷港艺创小镇加快建设,启动其它特色小镇的策划和重要节点建设,使各类文化在旅游中不断流动和升值

加大文化元素设计,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的包装,引导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生活用品等向美观便携的旅游商品转化。着力发展购物旅游、游憩商业及旅游电子商务,并依托悦达广场、未来城、新芜1912美食街等打造旅游商业特色街区。

(二)借力旅游市场,搭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培育文化龙头企业

以市场为需求整合旅游资源,将娱乐演艺创作等巧妙地融入旅游之中。我县黄梅戏“王能珍”入选2017年安徽省民营艺术剧团十大名剧,还有龙灯、采茶灯、戏曲表演、民间绝活等一系列民俗文化,可加大文化创作力度,打造独特的文化演艺产品。

完善配套设施,赋予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功能。鼓励利用老厂房、老建筑、旧民居等资源改建成富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休闲街区,支持新芜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扩大经营,推进西河粮站古韵文化创意园、顶峰1979文创园、听雨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发展,并为旅游及相关产业提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 

强化宣传营销,继续举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深度交流。把旅游宣传纳入全县对外宣传计划,依托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加大宣传。策划举办好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着力打响“韵动沚津、欢乐‘芜’限”旅游形象品牌。

(三)健全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构建聚合的产业链条,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综合实力

整合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惠及当地百姓,又能满足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重点完善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旅游道路交通。把旅游元素融入涉旅美丽乡村基础建设中,为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创造空间。各职能部门对涉及旅游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全域景区化建设统筹协调。

文化旅游并不是建一个景区或一个文创园区,应该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集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连接,体现文化娱乐、文创产业、康体养老、休闲度假等产业形式,配套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逐步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四)加大项目招商,促进开发利用,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项目策划。在做好旅游规划的基础上,邀请专业的策划公司和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对重要旅游项目、文旅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和旅游线路等进行业态策划,为下一步开发理清思路。

加大项目招商,加强文旅人才引进。要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一批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文旅项目。要以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引进,以项目运营带动人才集聚,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提高。同时,要以文化为引领,提升景区居民的总体素质和服务技能,形成“全域是景区、人人是景点”的文化旅游生态。

正确处理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创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投入机制,按照政策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关于提升住宅小区管理水平的建议

县政协湾沚镇组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住宅小区管理提上了社会治理议事日程。面对转型发展过程中众多社会治理困惑和矛盾,我县在加强住宅小区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目前全县住宅小区管理水平仍然与人民对美好安居生活需求、与十九大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当前住宅小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小区建设遗留问题较多。一些安置小区在建设中为了推进进度,对质量要求有所降低,后期很多房屋出现外墙及屋面渗水、开裂、露筋、房顶保护层风化冻坏等问题。一些开发类小区在建设中对一些遗留问题未能及时进行维修或维修不到位,最终将问题留给物业企业,造成纠纷不断。

(二)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居民需求。大多数小区建设时没有配套电动车停车棚,电瓶车没有地方充电,高空私拉、乱接电线现象严重,安全隐患大。安置小区大部分地下车库因基础不完善无法使用,导致停车难、秩序乱。同时,在质保期范围外的物业维修基金启动程序复杂,加剧了矛盾激化。

(三)业主自治意识不强。住宅小区业主缺乏共建共治共享意识。部分业主委员会作用发挥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履职地位、履职能力有限。一些业主对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多,不清楚自己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造成一些复杂性的问题无法顺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有些业主花钱买服务的意识淡薄,对物业消费准备不充分,参与意识差,对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履行不够,稍有不如意就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物业费难以收取,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造成小区管理差、收费难的恶性循环。

(四)物业服务专业市场发展落后。缺乏一批懂经营、通技术、业务精的物业管理专业化队伍,很多物业管理公司仍处于家庭式的粗放型经营状态,开展和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公司财务收支透明度差,运作机制不规范、队伍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效率低,造成业主与物业公司关系紧张。

(五)属地管理职能还需强化。尽管全县住宅小区物业全面落实了分级属地管理,但属地管理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镇村(社区)对小区管理经验不够、从事物业管理干部配备不足等原因,小区管理工作仍然千头万绪,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很多。

(六)依法监管的合力远没有形成。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治理问题,仅靠镇村和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具有法定职责的城管、公安、环保、消防、市政等各职能部门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住宅小区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建议和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实践也充分证明,城乡社区的服务与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越牢。因此,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住宅小区,就必须建立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

(一)落实属地管理职责,推动住宅小区长效化管理。完善属地各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业主参与”的小区管理体制,镇、村、社区要主动接轨小区管理,全面提升小区管理履职能力,建立健全小区管理机制,制定健全的村居物管站、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考核管理办法,实现“三位一体”考核,系统解决群众对小区物业服务和环境提升的需求。

(二)实行分类管理,全面提升小区环境。各类住宅小区的情况各不相同,住户中业主群体的收入、职业、年龄结构也不相同。因此,应加强在分类分级管理上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式。开发类小区以“治”为主。通过筹建和改选小区业主委员会,搭建小区管理基础。建立完善的业委会工作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业主委员会工作积极性,充分协调好业主和小区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促进业主自治。对小区内存在的属于开发商遗留问题要依法维权,对小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要按程序启动物业维修基金。安置类小区以“建”为主。加大改造整治力度,正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和矛盾,对安置小区内存在的房屋质量、公共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要加大县镇两级政府性投入,并列入年初财政预算;同时,正确引导安置小区居民的物业服务观念。商业门面、市场类小区以“建管并重”为主。在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业主自治管理的基础上,县、镇政府要加大监管和指导。单位代管类小区坚持单位主管、政府支持、社区参与的原则,引导业主共同参与管理。零散居民点推行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居民自治,重点改善下水堵塞、道路破损、路灯不亮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持小区的基本人居环境。

(三)广泛深入宣传,引导业主主动参与小区管理。加强物业管理普法宣传,利用公益广告、宣传栏、网站、文体活动等形式,结合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切实提高小区业主履行义务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加强对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及培训,对不能正常履职的业主委员会进行改选,大力支持和配合业主委员会工作,逐步推动业主委员会承担起小区管理工作。动员居民共同参与小区管理,自觉履行业主义务,依法维护业主权利,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小区环境。

(四)加强行业培育,提高专业市场服务水平。完善物业公司准入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促进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加强对物业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落实物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注重对物业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实现物业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探索引入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推动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引导物业行业由原来的“做好”提升到“做精”,由“维持运转”提升到“树立品牌”,激发物业公司增值服务理念,附加提供特色化服务项目,真正实现便民利民。

(五)探索联合监管,推进执法进小区。建立物业管理县镇联席会议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考核,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物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采取专项执法、联合监管,避免多头管理或都不管理现象。

 


 

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性投资项目

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县政协经济科技与农业组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四个更加注重”为引领,加快推进“四区”建设,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惠民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上,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多重因素影响,项目具体建设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前期工作拖拉

1、项目立项工作滞后。我县政府性投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一般在上年度10月份左右由县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县政府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计划最终定案一般在每年年初。由于缺少储备,大多数计划项目仅凭经验和感觉提出,计划项目仅停留在取名、估算等大概轮廓上,项目规模、建设内容等不确定,无法很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施工图设计质量粗糙。政府性投资项目设计单位库数量严重不足、竞争不够充分,设计人员深入现场不够,对项目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周围环境、原始地形地貌等具体情况缺乏深入了解,施工图各专业设计不够协调一致。建设单位主动参与设计不够,设计文件质量粗糙,“错、漏、碰、缺”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时有发生,建设单位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建设周期延长。

3、工程量清单不够精准。项目建设招标前,工程量清单、控制价编制机构均通过招标或摇号产生。我县大部分工程造价编制机构均为挂靠外地公司的分支机构,在本县只有少量人员,中标后由于编制人员责任心、能力水平及现场情况不清等原因,加之建设单位要求缩短清单编制时间、随意压低控制价,同时自身审核、把关不严,造成工程量清单、控制价不准确。

(二)投标环节恶性竞争

目前,政府性投资项目已全部实行招投标制,招标文件中虽然对施工企业及项目经理都有约束条款,但由于其内容不够严密,在项目管理操作方面缺乏针对性。评标规则过于原则、简单,投标环节竞争主要体现在项目报价上,缺乏全面有效的评价和制约,往往是一些挂靠投标单位通过压级、压价等恶性竞争能够中标,而一些业绩信誉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反而在投标竞争中难以中标。围标、串标等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施工现场“挂名项目负责人”和“幕后老板”现象时有发生。

(三)施工过程监管不力

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现场管理人员寥寥无几,无法实施有效的跟踪、督促和检查。同时,业主代表专业知识缺乏,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在遇到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问题时由于自身吃不准而造成签证不及时或不正确,对项目实施进度或结算造价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部分项目监理单位现场管理流于形式,工作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四)项目建设缺乏统筹

由于现行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原因,有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别由规划建设委、重点局、城市管理局、开发区管委会分别负责实施,因缺乏统筹规划,强弱电、通信、燃气等配套工程往往不同步。同时,由于项目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刚竣工不久道路又进行开挖施工,甚至有的道路破损后长期得不到恢复。刚栽植的绿化被毁坏,雨污水管网挖了建、建了挖,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五)中介服务监管缺位

目前,我县勘察、设计、工程造价、监理等市场服务主体培育不够,中介机构准入门槛较低,大部分中介机构又挂靠外地,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致使有的中介机构为了争揽业务,不守规矩、不讲操守,低价恶性竞争。由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监管责任不明,导致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对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此外受属地管辖原则所限,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无法对省管、市管及外地中介机构采取惩罚性赔偿等严厉措施。

(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我县交通运输局、水务局、规划建设委、重点局、建投公司、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从事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结构失衡,如县重点局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0多人,其中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6人,与所承担的大量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极不相称。

二、优化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与管理建议

(一)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1、建立完善项目储备、计划编制工作。县发改委应立足当前形势和政策要求,梳理储备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储备库。并于每年6月份前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着手编制下一年度投资项目建设计划,邀请各方面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并按程序征求意见和认真研究,一般应在每年的9—10月份确定年度建设计划,从而为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要求开展勘察、设计工作留足充裕的时间。

2、进一步强化项目设计管理。建设单位应积极推行方案比选,择优选择设计单位。设计人员要深入项目一线,充分了解项目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场地周围环境,掌握原始地形、地貌,使施工图设计不仅要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更要做到准确、完整,确保设计内容基本不漏项、不缺项。建设单位应积极与设计单位配合,要主动参与设计、影响设计,要通过专家评审和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优化设计方案,使施工图设计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3、不断提高清单、控制价编制精度。要切实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工程量清单、控制价的标前审核,做到工程量清单编制项目不漏、不错、不重,项目特征表述准确、完整。要注重市场调研,合理确定清单项目招标价格。要严格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取费、不人为压低控制价,确保工程量清单、控制价能真实反映工程实际,为投标者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发生。

(二)切实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加强对招标项目工程量清单、控制价编制、审核工作管理,不断提高工程量清单、控制价的精准度,确保招标前的项目投资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评标规则,加强对施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到位等情况的约束,不随意提高资质等级要求,减少本地企业挂靠外地大企业的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地施工企业参与投标,促进公平竟争。要高度重视招标文件合同条款的制定,既要防止合同中不成熟的条款给日后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又要将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价格调整等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内。

(三)切实加强施工过程监管

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建设特点和规模,配足、配强现场管理人员,并应注重人员结构和专业知识的合理搭配。严格落实业主代表责任,切实提高项目现场管理水平。对日常监管中出现的各类违反合同约定的事件和风险因素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政府性投资项目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切实加强项目统筹管理

狠抓项目前期决策、规划、设计等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完备、合理的政府项目投资计划,并实行动态管理。坚持规划引领,部门负责,统筹项目管理,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坚决杜绝政府性投资项目的重复投资和浪费。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管护责任。政府性投资项目交付使用后,应按职责确定管护单位,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项目资产安全完整和正常使用,对毁损问题及时修复;对故意损坏项目的,责令限期修复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切实加强中介机构监管

要建立健全勘察、设计、工程造价编制等中介机构市场准入条件,规范运行程序和要求,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单位应通过合同条款明确约定对在中介服务工作中出现差错须承担的违约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外公布存在重大遗漏和失误的中介机构名单及其考核评价结果,将其不良信用记入诚信档案;对情节严重,出现重大差错的中介机构及其责任人员除扣减一定数额的服务费用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关部门应禁止其在我县承揽业务,并及时抄告其当地主管部门给予严厉处罚。

(六)切实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要用好、用活我县现有人才资源,坚持“专业相近”的原则合理调配、轮岗交流使用专业技术干部。要将年轻专业技术干部充实到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所长”。要适当招聘部分学历层次高、管理能力强、现场经验足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注入新鲜血液。要制定出台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考核奖励办法,强化学习培训,实施绩效奖惩,充分调动项目建设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于“创新为企服务,创优营商环境”的

思考与建议

县政协常委 盾安(芜湖)中元自控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炎峰

 

为企服务是全县各部门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在为企服务方面一直有着优良传统,受到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目前为企服务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事权不一致。开发区是为企服务的一线目前在不动产权证、国税申报等方面还不能直接办理,在发改委项目立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方面还仅仅是代办,致使开发区不能够“事权一致、精简高效”,影响落户项目开工建设,不适应开发区快捷高效的运行模式。二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在涉企事项办理方面,虽然部分服务如工商注册已实现网上办理,但大多还是线下办理。园区内企业间日常交流不顺畅,影响企业之间产业链、数据链的有效衔接。在数据共享方面,目前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信息设施、信息资源较难共享,存在多头采集、重复采集、财政浪费大、工作效率低等现象。三是专业化中介机构不多。随着我县“3+3”产业的不断壮大,企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对各种行业协会、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比发达地区,我县中介服务支持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四是为企服务机制仍需完善。“双联系、入百企”帮扶制度、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管委会企业联系人制度以及非公党建联系企业制度等同时运行,造成在单个企业多个领导、多个部门、多个工作人员重复对接的现象。同时,各部门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与经济工作关联度高、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部门联系企业,效果反映较好;而与经济工作关联度低的部门联系企业,因企业反映的问题需转送相关部门办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针对为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创新为企服务方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具体建议如下:

一、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政〔2017〕9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非关键性材料书面承诺,推动更多项目事项管理由事先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深化“先建后验”机制,试行“容缺受理”、“见章盖章”(相关项目事项县直相关部门在见到开发区管委会盖章确认后予以同意)等制度。

二、优化为企服务机制

整合“双联系、入百企”、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管委会企业联系人等制度,按产业、规模、建设进度等分区分块、动态调整,结合联系单位职能,突出精准帮扶,逐步建立“四个1”联系机制(即1位分县领导+1个县直单位+1位管委会领导+1名企业联系人)。成立重点项目开工帮扶小组,专门从事重点项目现场帮扶,现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三、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建立中介服务超市,引入专业涉企服务中介机构,实现服务外包,着力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团队。进一步改革完善县直涉企服务部门考核机制,提高企业满意度测评所占的分值,建立开发区管委会对各涉企服务部门打分机制。进一步梳理企业用工服务政策,创新招工方式,实行精准用工服务,提高招工的实效性,打造新芜招商新名片。

四、推进服务方式创新

建立企业家微信群,为政企间、企业间提供线上交流互助平台。成立电子电器、健康电活电器行业协会,谋划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整合开发区管委会网站、微信公众号,探索建立开发区云平台,接入“工商登记网上审批系统”、易企网、易户网等网络信息端口,推行“网上审批、一口受理、并行办理、并联审查”,实现“线上不见面审核”,让企业不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在推进“创新为企服务,创优营商环境”工作中,要始终牢固树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的服务理念,发扬“马上办”、“立即办”的工作作风。着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满意率最高的“服务高地”、 “投资洼地”,不断擦亮我县为企服务“金字招牌”。

 

 


关于全面提升我县农村

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县政协联谊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部署、新目标、新定位、新举措,为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近年来,芜湖县委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以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制度、责任为根本,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全省首创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新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我县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我们从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严重制约我县党的基层组织力的充分发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存在问题

(一)标识制度难规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由于基层承担着上级太多部门的考核,每个上级主管部门对标识制度的悬挂都有不同要求,“坐哪边田看哪边天”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这就对全县所有村(社区)的活动场所标识制度规范化带来了难度。

(二)村(社区)书记不好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村(社区)领导班子的带头人,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然而目前存在着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新发展农村党员数量少,农村中的大量年轻优秀分子外出务工创业,村(社区)干部待遇相对较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导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难选。

(三)作用发挥欠力度。村(社区)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缺乏有效手段,一些党员先锋意识不强,服务群众意识淡薄,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充分,群众有看法;有的党员党性淡薄,日常工作中时常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积极性严重匮乏,工作落实不细致、不扎实、不到位,浅尝辄止、得过且过,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个别党员宗旨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泊,利己思想严重,甚至违法违纪,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基层工作的健康发展。现在很多县直单位为减轻党建考核压力,纷纷将退休党员干部集中往村、社区转组织关系,而这些退休党员干部有的不住在村居,有的根本不参加村居的组织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给村居组织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退休党员组织生活管理新的空白。

(四)组织生活缺新意。党组织生活创新意识不强,有许多还简单停留在开会学文件、念精神阶段,方式单一,村(社区)党组织不愿组织、不会组织、不敢组织党员活动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党员参加活动兴趣不浓,党员难召集,不给钱不来开会。有的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监督、关怀、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培树典型等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支部党课学习的内容不联系改革、发展的形势,不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

(五)党建工作轻实效。党建工作主要以完成上级下派任务为衡量标尺,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一些规章制度长期挂在墙上,在具体落实上有所欠缺。一些工作检查、考核以软件资料为标准,而忽略工作落实取得的效果,导致软件材料年年有增无减,基层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有些镇、村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维方式是抓典型、树先进,以点带面或是抓两头带中间,片面追求特色,刻意打造“盆景”,忽视了一些基础性工作,没有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导致存在点好面差的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主业意识,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坚持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进一步落实好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书记的直接责任、组织委员的具体责任,着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构建以“月度观摩+季度巡查”的基层党建“1+1”查评研判机制,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

(二)加强培训,提高党建业务工作水平。除基层自办的培训班以外,建议县委组织部门多举行组织工作业务知识培训班,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着重进行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培训。发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为村(社区)干部学习培训提供支撑。

(三)定期调度,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坚持党建工作每季度例会制度,召集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召开会议,及时分析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工作措施,注重工作创新和联系芜湖县实际,确保党建工作取得实效。

(三)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一是针对村书记难选问题,建议县委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确立村(社区)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以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严格落实《进一步优化村居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选人用人标准,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带头人,换届选举后,每个村居“两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成员,村居“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0岁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35%以上。采取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拓宽村居后备干部来源渠道,优化村居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回乡大中专学生、外出返乡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等群体中发展年轻党员,优化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为培养村书记储备后备人才。二是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建议以县为单位,积极向外寻求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同时对村居发展集体经济在农村用地、资金使用等方面给与政策上扶持;三是针对退休党员管理不到位问题,建议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要求各单位不要甩包袱,不要轻易将退休干部组织关系转出到村居,可以让退休人数多的单位组建老干部或退休干部支部,人数少的可以集中组建,让退休干部仍然能感受到原单位的关怀。四是针对党建考核软件资料过多和标识制度难规范的问题,建议县、镇两级组织部门强化日常考核,注重过程管理,突出实效性,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和党建工作质量。

  

 

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的建议

县政协湾沚镇组

 

自中央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芜湖县组建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落实专门的管护队伍对河湖沟塘进行整治管护。由于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着考核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管理。

一、芜湖县“河长制”实施概况

芜湖县境内大小河流共20条,其主要河流8条,河道总长264.2公里,分为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大水系。自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以来,我县出台了《芜湖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县级河长会议、河长办联席会议、信息通报、问题督办、工作考核和信息共享六项制度,全县共设县级总河长2名、副总河长1名,县级河长6名,镇级河长51名,村级河长145民、管护员512名,对县域内20亩面积以上的613口塘坝和1km长度以上的375条河湖沟渠全部确定专人管护,实现岸上、水面、流域网格化管理的河长制全覆盖。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努力,全县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我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各项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时间刚刚一年,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六大制度尚处于落实、评估、再落实阶段。河长制工作落实、督办、考核等一系列制度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如何充分发挥作为各级党政负责人的“河长”,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治理四大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还需要相关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

(二)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河长制”虽然完成了对行政权力系统内部的动员,但对社会力量的调动有待加强,一边是政府治水的负担不断叠加,另一边是社会公众的旁观视之,这显然不利于治水的长效化。目前,群众普遍认为治水理应是政府工作,企业和群众参与面不广,支持力度不大。居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在河道周边甚至直接往河道丢弃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目前,芜湖县主城区和镇集中区污水管网规划建设存在短板,覆盖范围狭窄,许多小区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率、管网建成率仍然不高。工业园企业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部分企业污水处理力度不够,对周边河流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县水资源丰富,水面养殖户众多。然而,部分养殖户不规范养殖,存在向养殖水域大量投放磷肥、氮肥等化学肥料和禽畜粪便行为,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渔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影响矛盾。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业垃圾、废弃物,已成为影响我县水环境的最重要制约因素。而上述种种,都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三、相关建议

(一)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要构建完善一整套合理、严格、实用、有效的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将实践中形成的好的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做到一体遵循、长期适用。二是应在河长制办公室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信息沟通、群众意见办理等基础上,提标升级。三是考虑引进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监督方式。四是县、镇级河长要按照要求开展巡河工作,要针对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各地有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河湖面貌逐步改善,确保实施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二)继续加强城乡水环境治理保护

健全县域污水管网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率、管网建成率。对于工业园排污问题,一是加强源头控制,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建设,加强园区企业清洁生产、资源回收;二是加强管网纳污标准的合理化与针对化建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对黄砂禁采工作,坚持宣传与打击并重,建立河道黄砂禁采和河道保护巡查制度,推动“警民共治”,保持高压态势。对畜禽禁养工作,建议扩大禁养范围,镇、村尤其要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的建立与投产,抓早抓实。对禁止非法电鱼捕鱼工作,建议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集中销毁并查处销售电捕鱼工具的行为。对水面承包养殖户污染水质,规范水面承包保证金制度,对水体造成污染使水质下降的,按约定的下降等级扣除一定的保证金,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工作。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要制定政策,引领家庭农场主自觉归集农膜农药等废旧物,从而带动周边农户的踊跃参与。各镇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环卫工人在垃圾分拣中的主体作用,为他们分拣垃圾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新模式,落实农村垃圾回收处理全覆盖。

(三)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治理氛围

一是积极推广“民间河长”制度,采取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企主演的方式,构建政社企共建河道管理责任制,由河道两岸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种养大户担任“民间河长”,履行社会力量在治水中的应尽职责。二是积极探索从象征式参与逐步过渡到“民众权力”的参与,真正放权于公众,促使社会人士可以名正言顺地依规履职,大胆参与,勇于负责,敢于监督“河长”,当前可借助公益环保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其组织化程度较高,专业性、执行力较强的优势,弥补公民个体参与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电视台、日报、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功能,开展多形式、多方位宣传活动,使“河长制”观念深入人心,推动我县“三水共治”保护水生态工程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