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
编辑日期:2021/6/10  作者:湾沚区政协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航空产业展翅腾飞  补齐短板迫在眉睫

民革湾沚区支部


我区航空产业经过七年发展,正恰逢其时,蓄势待发。如何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们根据《芜湖市湾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关于航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开展了实地考察调研,认为航空产业要展翅腾飞,补齐短板迫在眉睫。

一、存在问题

1、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亟需提速。未来的航空产业园区,将形成通航整机制造、运营服务、新材料研制、航空+5G应用等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超过200家。但园区各项规划的上位规划(即《湾区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仍处编制阶段,导致现有的芜湖航空产业园总体规划(2013-2030年)、芜湖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芜湖空港保税物流园规划及芜湖航空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无法有效衔接,没有真正实现“多规合一”。

2、建设用地亟待落实。航产园预留项目落地空间不足,土地指标和建设用地规模不能予以保障。据测算,“十四五”期间,航空产业园建设用地约需15000亩,而当前我区建设用地规模已经倒挂,每年开发复垦新增耕地也只有约800亩,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且整个用地审批流程需要10-14个月,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程。

3、营商环境亟需提升优化。航产园三产服务等综合配套设施有的处在规划中,有的还在图纸上,目前尚不能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园区产业工人家属及子女在就医、上学、餐饮、消费、居住等多方面需求。机场周边交通设施及通航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建设与环保还存在一些问题,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将来极有可能形成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金融政策等扶持力度不大,基金规模小、品种少。

4、人才引进、留住困难。航产园企业中航空器件研发、设计、测试、认证、管理等领域高端人才和园区服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面临引进和留住的双重困境,且存在被调离、因故辞职、自动离职现象,人才外流呈上升趋势。

5、专业服务能力亟待强化。2019年成立了“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18人,目前在编只有9人,其余人员为外单位抽调。“中心”职责多、任务重,人员力量薄弱、人员变化不稳定,难以实现高效快捷的服务。

二、几点建议

(一)及时系统完善修订相关规划

1、完善上位规划。立足“多规合一”,湾沚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紧密对接市级规划,围绕芜宣协同发展,优化空间总体格局,在湾沚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基础上,将航空产业园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单独成册。

2、加强产业规划。结合战新产业发展需要,及时编制具体产业规划,配套产业指标落图。

3、完善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推进航产园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芜宣机场为核心,多层次、一体化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增开机场换乘交通线路,完善以普通公路、市政道路为主体的道路网络,加强湾沚南站与机场、产业园区之间联动,实现机场与湾沚各功能区交通便捷、与高速公路通道及外省市、周边区域的快速衔接。

(二)推进航空临空产业体系发展

1、招引优质项目。围绕产业导向抓招商,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由通航向“大航空”转型,由航空向临空延伸,招引航空临空及关联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围绕激励政策抓招商,全面梳理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区域内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奖补资金效应;进一步推进市、区共建的航空基金运营平台,聚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点项目,逐步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运营航空基金业务。围绕航空产业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多的鲜明特性,区别于一般工业或“统考”模板,为航空“量身”定制考核细则,既主动对接业内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又紧盯投入相对较小、市场盈利点相对较多且占用资源少的“小而精”项目,坚持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能耗限度等原则,提高招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2、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航空产业链重大项目的谋划、引进、服务为主攻方向,按照从项目到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步骤,进而迈向稳固的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规模集聚建设,大力发展2-30座全系列通航整机制造、航空新型材料等战略级新兴产业。

3、支持重点产业突破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积极争取“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一室一中心”等省、市创新平台,促进科技研发能力提升。鼓励、引导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引导、行业推广的运营模式,鼓励购买园区救援机、MPP多用途一体机、农业植保无人机、应急消防泵等航空科技服务,发挥示范效应。

(三)打造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

1、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和强化园区市政道路、绿化、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和管护,提升园区“颜值”;同时加密公共交通网络,方便出行。推进园区周边城市综合体建设,建成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2、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强化留住人才的政策支持,建立高级人才特批快速通道,制定知识、技术、技能创新要素与利益分配相匹配的保障制度。积极争取省级投资扶持,促进航空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园区高端人才引进的情况和住房需求,高标准扩建人才公寓。支持和鼓励园区企业,自建配套住房,满足园区高端人才的宜居需求。

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各类节、会活动,搭建宣传平台,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推介航空产业发展成果,引领社会共识,提升产业美誉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增强航产园服务效能

1、实行统一调度指挥。参考新芜经济开发区发展初期工作和外省先进经验,成立“航空产业园建设指挥部”或专门管理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领导担任政委、指挥长,各单位派驻相应人员,专司对口工作,在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重大事项研究、招引进展协调等事项上,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2、充实航产服务力量参考市场化灵活运作模式,将航产中心所需的专业人才,挂托在三元机场公司名下,以市场化模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实行“企招公用”,更好地专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另外,精选政策宣传员、项目推进员和问题协调员,着重服务企业招商、重大项目引进和开工建设。

回首过往,航空新格局展现勃勃生机;展望未来,航空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我们要屹立潮头,奋勇直前,加快建设“两核双翼”,强力推进 “三航合一”,创作出熠熠生辉的湾沚区航空产业锦绣画卷,为湾沚区建成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添光溢彩!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让全区人民共享教育公平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理念,全区教育事业硕果累累,义务教育也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一定的荣誉。2013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2017年代表安徽省接受国家复评并顺利通过。但我区要在2023年争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对照评估办法,校际之间在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区学校校额班额普遍较大。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其中: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2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从现状看,农村学校校额和班额符合要求,而城区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除新芜学校符合要求外,其他学校均超过2500人标准,县二中、津学校学生数超3000人,实验学校、南湖学校学生数更是超4000人,有的年级班级学生数超过60人。而在校学生数和班级学生数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必须要符合的指标,否则不能通过。

2、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随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农民进城购房越来越多,城区新建的学校为满足群众需求,在教师严重缺额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往往采用从农村学校择优选调教师进城,从而导致农村优秀教师越来越少,城区学校的教师从整体上优于农村学校。即便是城区学校,教师配备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优质学校的教师结构优、教学水平高,其他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相对较弱。

3、生源数量分布不均衡。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生27496人,其中农村21所学校9004人,占比32.7%,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城区7所学校18492人,占比67.3%。城区学校不仅学生数比农村要多得多,而且由于家庭教育、学习环境不同,生源质量整体上也优于农村学校。

4、管理水平不均衡。从全区城乡学校管理现状看,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一些优秀人才被陆续选调到城区学校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使优秀人才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从城区学校对比看,五所学校领导班子因历史遗留问题、年龄结构、激励措施不同,学校之间管理水平同样存在一定的差距。

5、资源配置不均衡。全区各类学校的资源配置总体上看,城区学校好于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强于老旧学校。从2013年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起,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各类生均值均有较大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新建的几所学校,基本按照优质均衡的生均值要求给予配置,符合评估要求,而其他老旧学校则存在一定差距。

6、考评办法尚需完善。目前全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有11所,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72.4%,其他中小学占27.6%。但教育部门未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单独考核,而是强弱学校、城乡学校同一考核标准,导致考核优秀的学校往往相对固化,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校的办学积极性。

针对上述存在差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学校布局调整。要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科学精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经测算,到2023年,实验学校、南湖学校即便严格控制起始年级学生数,仍然解决不了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因此,区教育和规划部门要尽快选址新建两所学校。即采用集团化办学方式,新建实验学校初中分校,缓解实验学校、县二中、南湖学校初中部压力;新建南湖学校初中分校,缓解南湖学校、沚津学校整体压力。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偏远农村小学,教育部门和相关镇要共同努力,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2、调配优化教师队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是学校的优质均衡,学校优质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优质均衡。区直相关部门要有效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形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优质均衡配置。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强力推进“区管校聘”工作,让教育部门在全系统内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各校师资力量,让教师真正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其次在政策层面上可出台城区各校间教师交流的相关规定,如优质学校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任职三年,可以计算到农村学校工作两年的经历,优质学校班子成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也可计算“支教”经历等,使城区各校间的师资配置相对均衡。第三要创新和拓展教师培训的方式,采取全员在职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沙龙、“名师工作室”等,帮助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开拓视野,提高水平,加快专业成长步伐。

3、缩小各校办学差距。区内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是历史造成的,彻底消除各校之间的差距,还有一段过程。均衡发展也不是绝对相同,关键是办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体制机制障碍,敢于破解,大胆创新,逐渐缩小差距,形成区域内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首先要把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建立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其次要通过整合、重组、结对共建等多种途径,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进一步完善集团办学各项举措,建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协作区机制,将区内不同办学类型的学校纳入协作区管理,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同题调研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协作区内学校整体联动,同步考核,以此促进各校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4、科学合理分配生源。生源不均衡也是学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区教育部门应在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基础上,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尽快实行“两个一致”,尤其是在城区内,要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生源划片区域。针对“热门”学校,要创新方法,解决学位供不应求的问题,可在“同一套住宅房小学6年内只安排一名适龄儿童(多胞胎和二孩除外,下同)入学;初中3年只安排一名适龄儿童入学”的政策基础上,探索摇号入学的方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地接受高质量义务教育。

5、加大政府投入。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政府投入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年提高,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区政府仍需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做到“三个优先”,尽快补齐各校在“硬件”上的不足,努力在2023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

6、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区教育部门要立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对各校办学的考核评价办法。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加大师风师德在学校评价中的比例,评选“湾沚最美教师”。要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并作为对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和校长、教师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促进学校持续提高办学水平。要完善办学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校长、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考核奖励力度,调动其提高办学质量的内生动力,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大办教育、办大教育”指导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全区上下应该统一思想,扎实推进,接续奋斗,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之花在湾沚大地全域绽放,让全区人民共享教育公平。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安全饮水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动,成效明显:一是初步实现了“同水源”。完成了全区27座农村水厂回收,4751.1万元回收资金全部支付到位。全区目前保留区自来水厂和六郎镇沙河口水厂2个取水口,其余农村水厂取水口全部予以取缔。集中供水水源地按要求设置防护设施、标牌标识,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水质检测工作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初步实现了“同管网”。区自来水厂转供水主干管网铺设至全区5个镇,经开区、杨黄路、三元、红杨、陶辛转供水增压泵站业已建成。全区除六郎镇部分依靠芜湖市城市备用水源供水外,其余都实现了由区自来水厂集中转供。三是初步实现了“同水价”。目前,只有六郎镇沙河口片区自制水价格没有改变,其他地方水价全部执行2.15/吨。四是初步实现了“同服务”。农村水厂收购后,各镇成立供水站,对转供水进行统一管理。具体供水业务仍然由收购前农村水厂管理人员经营,有效解决了供水脱节矛盾,保障了供水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目前全区城乡供水水质安全,群众满意,投诉锐减。

一、存在问题

(一)新老管网不配套渗漏多

我区农村自来水起步较早,投资主体多,缺少系统规划,原供水管道管径从水厂到用户由粗到细;而从县城自来水厂联网供水管道管径粗细往往相反,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有一些已经联网的管道工程还没有发挥作用,供水压力或过大或过小,加之管网损坏维修不及时,渗漏较多。

(二)全区供水能力存在不足

经测算,全区实现转供水后最高需水量为12.8万吨/日,区自来水厂现有供水能力只有10万吨/日,按照约定市华衍水务通过备用水源管道为我区补充3万吨/日,理论上完全可以满足全区用水需求。事实上去年市华衍水务因故仅提供5000吨/日,导致供需矛盾凸显。虽然区自来水厂通过满负荷生产和错峰供水等各项措施,基本上保障了全区生产生活用水,但不是长久之计。青弋江一旦进入枯水期,取水口水位下降,将出现取水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供水能力的发挥,这样势必影响群众正常的用水需求。

(三)运行管理整体水平有限

一是镇供水站每年至少要承担300万元的管网维护、设备检修、水损、电费、运维人员工资等费用,这笔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支出比较困难。二是镇供水站管理人员都由镇干部兼任,不仅人员少且业务不熟练,管理粗放,管理水平有限。三是运维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收购前农村水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有的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不优。

(四)运营管理收支盈亏倒挂

一是水价定价不合理,趸售水价1.38元/吨,入户水价2.15元/吨,按25%的漏损率,折算入户价为1.84/吨,0.31/吨的差价不足以维持日常运营维护,如果水损超过25%,政策性亏损将进一步加剧。二是由于运管人员责任心不强和群众交费自觉性不高,水费收取率越来越低。上述原因使致镇级财政压力增大,拖欠区自来水厂趸售水费的问题开始显现。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

编制好城乡供水发展规划,以提高镇区和人口集聚村庄的供水保障能力为重点,结合县改区和农村现状,对现有农村水厂重新进行布局,打破镇域、村域限制,能整合的整合。同时,对整合后的水厂在推进改造一级主供水管网的基础上,加快二、三级管网和入户管网改造进度。

(二)加快解决供水水源保障

进一步与市华衍水务沟通,争取按照双方相关约定给足供水量,缓解短期内供水不足的问题。区住建、水务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农村地区老旧管网改造,降低漏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启动取水口移址新建、应急保障供水和第二水源规划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供水量不足问题。

(三)多措并举减轻镇级负担

一是适时组织相关部门科学测算供水成本,合理定价,减少供水政策性亏损;二是建立降损增效奖励机制,激励运管单位科学管理,减少漏损,降低成本,实现良性循环;三是创新技术手段,完善智能收费系统,提高水费收取率。

(四)完善机制理顺管理体系

农村水厂回购后,要积极探索两年过渡期结束后实现区级统一管理的路径。要进一步明确区住建局为行业主管单位,区自来水厂为运管单位。成立区供水总站,各镇成立供水分站。总站根据实际需要统一招聘分站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统一调配人、财、物,统一考核分站的工作。各分站在总站的领导的下负责本辖区管网维护、水费收取、供水管理等业务工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探索体医融合服务  助推健康湾沚建设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化、老龄化、生态环境变化等原因给健康促进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体医融合”是指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医学体检、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求增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体育和医疗的融合,实质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运动,用医疗的手段服务运动,将常见的体育运动方法“处方化”,使之变得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科学健身、全民健康。

2017年以来,浙江杭州、江苏南京等地开展了体医融合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我区体医融合服务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下面,就如何探索体医融合服务,助推健康湾沚建设,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体医融合重要性截止2019年,我区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有8562人,占2.84%,高血压患者32170人,占10.65%。这些慢病患者单靠临床药物治疗和没有运动科学介入的简单康复训练是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探索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运动伤害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区委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把体医融合服务作为推进健康湾沚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全民健身与医疗服务、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加强体医融合宣传教育。“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等理念融入各单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城乡居民树立体育健康观,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设全民健身栏目,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画),开展“体医融合、科学健身”宣传教育。结合每年各类健身健康主题活动,传播健身健康知识,传授健身健康技能。区体育部门要联合卫健部门定期组织开展“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系列讲座”、“体医融合科普讲堂”等活动,促进“体医融合”服务健康发展。

三、建立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健全完善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点,配备专业人员和标准化器材。依托卫生健康、体育、医疗机构等部门资源,建设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健康评估、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及健康指导服务。依托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资源,建立基层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提供常态化健康监控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在区总医院设立运动康复科室,充分发挥体育治“未病”与“康复”的健体功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医疗机构和健身机构提供运动健康和运动康复指导服务。

四、建设体医融合人才队伍。以骨伤科医生、康复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等为对象,在卫生系统培养一批能开运动处方的医生。注重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生培养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好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生兼任全民健身志愿者,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引导群众参与运动健身。开展体医融合交叉培训,在卫健部门开展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中,增设科学健身、运动康复课程;在体育部门开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以及科学健身知识内容。遴选优秀人才参加相关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增加体医融合人才储备。

五、开展体医融合服务活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动态掌握我区各类人群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出运动处方,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开展慢病运动干预,招募高血脂、Ⅱ型糖尿病、超重肥胖等慢病志愿者,通过专业体质测定、身体机能评估等方式,为慢病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运动方案并全程进行运动监测和指导服务。鼓励医院、健身培训机构和体育协会推广针对不同人群的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操等健身项目。发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作用,针对居民个人健康状况,出具健康运动处方或生活方式干预处方,指导群众参加适宜的运动,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六、强化体医融合保障措施。成立由区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和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体医融合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统筹推进体医融合发展。拓宽投入渠道,加大体医融合工作投入,制定体医融合的场地、活动、组织、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配套政策,积极探索体医融合服务新模式,提升体医融合服务水平。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开办体医融合服务实体,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服务业态。强化评估激励,定期进行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在体医融合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

用人服务环境的几点建议

 

2020年,面对疫情汛情的双重考验,区委、区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抓“六稳六保”之首的就业工作,精准施策,扎实推进,为开发区企业用人提供了有效保障。我区就业创业工作受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的督查激励,并位列全省县级政府就业创业工作考核评价B类县第一位。

虽然成绩喜人,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在撤县设区的大背景下,开发区、航产园快速发展,对我区的企业用人服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用人服务环境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用人服务机制有待健全

多年来,政府为重点企业开展了保姆式的用人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用人压力,但随着园区建设越来越大,落户企业越来越多,企业招才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用人服务模式行政化强、市场化弱,已不能适应我区的用人需求,现有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二、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不够

区人力资源市场自建成以来一直没有培育成熟,无法实现配置资源的功能,大型招聘会没有场地,线上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发挥也很有限,培育配套服务完善且日渐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迫在眉睫。

三、企业用人环境有待改善

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招引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有的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虽然发展很快,但管理方式不够先进,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有的企业用人软环境(生产、生活)需要改善,对员工人文关怀不够,员工没有归属感,离职的念头自然强烈。这些都是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重要原因。

四、园区三产配套设施有限

三产配套是影响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企业实际需求来看,员工宿舍供给仍显不足,人才公寓房源也很紧缺;学校建设步伐跟不上适龄学生(含员工随迁子女)的入学步伐,就近可提供的学位数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员工就业存在后顾之忧;园区内现有公交班线运力不足,特别是下班后至夜间,员工到主城区消费出行不便;周边吸引新生代就业者的消费场所很少,无法满足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需求。

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路,调整企业用人服务机制

现有的企业用人服务机制已不能适应开发区企业用人需求,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建议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专项经费,用于企业“以工招工”奖励,劳务基地、合作学校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人才输送奖励,在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上发力。企业要改善用人环境,提高员工的稳定率。政府要增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搭建村(社区)级就业信息与求职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就业质量。

二、加快建设,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

建议同步打造线上、线下人力资源市场。拓宽线上招聘渠道,在“新安人才网”等影响力较大的招聘网站开辟专栏;升级“新芜人才”招聘系统,丰富线上招聘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技能人才。加快培育线下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议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鼓励实力强、信用好、服务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全方位的用人服务。

三、加强引导,强化企业用人主体作用

要适应新的人力资源发展态势,厘清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有效配置各自功能。政府继续积极配合企业外出对接劳务基地、推进校政企合作,真正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企业作为用人主体,要想方设法招人、留人,一方面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积极为员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用感情、待遇、人文关怀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改投入,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四、增加投入,完善工业园区三产配套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各类公寓管理,健全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合理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确保学校与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更多学位。多部门共同努力,加大医疗、养老、旅游等资源配置。早做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开发区配套设施,招引一些特色鲜明的饭店、酒吧、网吧、书店、咖啡厅等商业配套。提高公交运力、增加往返频次,让员工进城方便、如愿消费。

各位委员,我区企业用人服务工作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相信通过以上措施,结合我区一直以来扎实的就业培训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我区企业用人服务环境一定能够再上台阶。

  


关于大力发展城区夜间经济的建议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住,夜间的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养生等经济业态更加丰富,“夜间经济”已成为促进城市消费、提高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98月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激活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目前,我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区空间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加快发展夜间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今后应积极作为,瞄准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目标,大力培育夜市,推动消费提质转型升级,促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我区城市夜间经济日渐繁荣,初步形成了以悦达广场、芜湖中路、延安路商业步行街为主要经营场所的老城区夜间购物商圈,以太平洋购物中心(大润发)周边区域、世纪广场周边区域为经营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集聚区初见端倪,夜间KTV、网咖、洗浴休闲等场所在城区呈星状分布,夜间自发性文体娱乐健身活动随处可见。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区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夜间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

(一)市场业态单调。夜生活内容主要以餐饮娱乐为主,大部分购物店夜间营业时间很短,夜间营业时间较长的场所主要是KTV、影院、茶楼、洗浴、超市、便利店等,且几个大超市只营业到晚上10点,消费潜力没有有效激活。

(二)文化特色不足。我区除4家电影院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晚上不开放,且文艺表演场所没有,景区无夜游服务。

(三)配套设施薄弱。夜间公共交通、市政设施、亮化等相关配套设施薄弱,城区公交车下午六点以后班次很少,市民夜间出行不方便。

(四)整体规划缺失。夜间经营活动基本属于自发性市场行为,缺少政府对夜间城市生活的整体规划及夜间运行的行为规范。

(五)政策引导缺位。区政府尚未出台鼓励夜间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经营主体对夜间营业、创业者对夜间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发展夜间经济的投资潜力没有很好释放出来。

二、几点建议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区夜间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督导夜间经济涉及的商务、文旅、公安、城管、市场监督、交通、环保等部门和湾沚镇政府,明确管理范围和职责分工,研究具体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制定实施规划

以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出台《“不夜湾沚”发展建设规划》,形成“6个夜间经济系统”。

1、夜间购物系统。依托悦达广场、太平洋购物中心(大润发)和延安路商业步行街、航空小镇等,规划一批富有特色、营业时间较长的夜间购物集聚区。集聚区内要招引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店入驻,吸引个性化、“网红”品牌入驻,推动产品、服务、消费环境“三提升”。

2、夜间饮食系统。在老城区、空港片区、开发区产城一体区各规划一个餐饮集聚区,扶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虾籽面、水八仙、鸭子饭、农家菜等区域特色美食风味小吃,大力引进全国各地特色小吃,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美食集聚区。

3、夜间娱乐系统。鼓励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升现有茶馆、酒吧、KTV等服务水平和设施环境;同时引进电子竞技、VR虚拟现实、综艺真人秀等新文化娱乐项目。

4、夜间观赏系统。在扶持黄梅戏、庐剧等传统戏曲和声乐演出的同时,引入知名舞台剧、歌舞、话剧等演艺形式。围绕商业集聚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夜间开放的旅游景区发展吃、住、游、购一体的城区夜间游,兼顾少年儿童的夜生活需求,增加亲子活动体验内容。

5、夜间学习系统。延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时间,推动“书香城市”全面阅读点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天候免费开放,发展不打烊书店,增设夜间自修室,并在上述设施内增设咖啡、简餐服务。开设夜间文化论坛、艺术沙龙等活动,融合“互联网+”和高校文化资源,丰富夜间活动内容。

6、夜间健身系统。城区内重要体育场馆引入各类趣味赛事,推广全民健身活动;鼓励游泳馆、健身房、羽毛球场等各类场所夜间经营;优化全区“绿道”线路,串联居住小区、主干道,为市民夜间健身创造适宜条件。

(三)出台扶持政策

将宏观指导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机结合,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实施收费减免、财政奖补等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夜间经济建设;增设夜间补贴,实行带薪轮休等奖励措施,提高管理者积极性。

(四)打造特色项目

顺应文旅、商旅融合发展潮流,打造沿青弋江夜间旅游观光带,串联沿线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湾沚特色的滨江夜游项目;依托东湖和南湖水系统,开发水秀、主题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夜游项目,丰富夜生活的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内容;利用市民广场现有场地,搭建简易移动的百姓大舞台,长期开展“周末有约”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抓住安徽保税区芜湖片区申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的有利契机,开设保税商品夜间线下体验展区,提供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新渠道。

(五)完善基础设施

1、夜景亮化设施。完善城市灯光系统,提高灯光夜景的识别度和文化性,将重要广场、夜市等打造成为夜景观节点。

2、夜间交通设施。延长夜间经济示范项目周边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加密运行班次,设置临时停车场,提高市民夜间出行的便捷性和交通管理的灵活性。

3、夜间文体设施。尽快启动湾沚文化剧场、湾沚体育场建设,提升完善夜间公共文化设施,增加市民夜间观看演出、参与体育比赛和健身等场所。

4、夜间环卫设施。改造提升夜间经济集聚区域的水电气供给、垃圾分类、污水收集处理、餐饮油烟及噪音隔离等配套设施,改善消费环境。

(六)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公众号、APP等多种媒体,围绕夜间系列活动加强宣传,并推送夜间消费指南、活动指引,开展精准营销,培养市民夜间消费习惯,释放消费潜力。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区“十四五”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几点建议

区政协经济委员会

 

根据区委批转区政协《2020年度工作要点》安排,由区政协主席督办、分管副主席牵头,区政协经济委围绕高质量编制《芜湖市湾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了跟踪专项协商,所提的一些意见建议在规划编制中已经吸纳。尽管提交大会审议的《芜湖市湾沚“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质量很高,但仍有一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现提出以下建议意见,供决策参考。

一、在“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增加标题为“用数字化改造传统企业”一段内容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企业变革和发展的新引擎。建议:“十四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基建”的政策机遇,对我区传统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实现信息、技术、产能等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在业务、运营和绩效考核的全流程执行中实现全方位数字化,以更大、更快、更高、更强的开放姿态,通过全产业链的增值服务参与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协作,释放数字化变革治理的最大效能,实现数字化赋能向经济效益转化,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及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在“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增加“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内容

我区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30余家,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影响大。202010月,国务院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建议:1、加紧与国内整车企业商谈合作,力争建成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2、把握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网联、精密配件以及车路协同等最新的行业发展机遇,大力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立整车制造产业链条,形成汽车产业园区,将新芜经济开发区打造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在“做大做强航空临空产业和空港经济”中增加标题为“高起点规划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一段内容

目前,我区航产园吸引了以通航高端研发制造为主导,包括整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航空部附件、航空维修、航空材料等60余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300亿元,航空制造业产业链条初见端倪,荣获了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力争2025年航空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200家目标。而我区航空产业园区至今未作国土空间规划,也未单独设立协调管理机构,体制上明显不能适应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的需要。建议:1、设立“芜湖临空经济开发区”,由一名县级领导兼任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加大工作协调力度。2、积极应对全国通用机场布局规划,以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目标,重点围绕通用机场核心区、智能制造区、运营服务区、休闲旅游区、生活配套区5个功能片区,高起点规划建设独立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区。

四、在“布局发展数字经济”中增加标题为“抓好数字园区建设”一段内容

新芜经济开发区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是我区布局发展数字经济不可忽缺的节点。建议:围绕聚力“一体化”、聚焦“高质量”、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示范开发区目标,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高起点规划,提升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建设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园区指挥调度中心和统一、高效、安全的面向企业应用的网络数据中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把新芜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五、在“大力促进消费升级”中将“发展城市夜间经济”作为一段内容展开表述

“夜间经济”是统筹城市经济发展,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兴经济。作为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它既是消费转型升级的体现,也是城市经济的新蓝海。20198月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激活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建议:“十四五”期间,科学规划,以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形成夜间购物、饮食、娱乐、观赏、学习、健身等6个夜经济系统。将宏观指导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机结合,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实施收费减免、财政奖补等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夜间经济建设。顺应文旅、商旅融合发展潮流,打造特色项目,丰富夜生活的购物、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内容。完善夜间亮化、交通、文体、环卫设施,提高市民夜间出行的便捷性,改善夜间消费环境。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系列宣传,推送夜间消费指南、活动指引,培养市民夜间消费习惯,激活消费潜力。

六、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增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内容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的内容不全,事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农产品销售问题没有阐述清楚。建议增加以下内容:把农产品销售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出位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畅通农产品直销配送渠道,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形成线下实物交易与线上电子商务有机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使农民增产又增收。

七、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中增加“着力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内容

就业是社会的连接点,既连着百姓的饭碗,也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好,内需就足,就能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我区要“打造全域美丽的幸福新城”,必须在已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放在优先考量位置。建议:1、强化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升。争取市政府批准,在芜湖技师学院加挂“新芜经济开发区产业学院”牌子,开办校企合作班级,为企业定向培养技工人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进培训方式,切实提升对农民工再就业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实效,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其就业质量。2、强化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优化相关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与此同时,还要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协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充分运用财税和社会保险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更好地完善和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实现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比较充分就业,使他们体面生活。3、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导“三新”经济规范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职业提升措施,充分发挥“三新”经济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作用。

八、在“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中增加“提升区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内容

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是我区打造“幸福新城”的重要工作。建议增加以下内容:全面加强区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扶持区镇医院建设专病和重点特色专科,通过制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返聘人才、留住人才的特殊政策和加大设备投入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省市级专病和重点特色专科,使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九、把一些群众期盼的建设事项纳入规划

“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局,持续加大对各项事业的发展投入,政府投资项目的累积和叠加效应得到了充分显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但有些群众期盼还未落实,人民群众还有新期待。建议:1、抢抓撤县设区机遇,尽早谋划芜屯路提速和湾石路拓宽改造工作,力争早建设、早建成,切实畅通与市中心区的交通。2、加快启动黄池大桥和裘公河大桥建设工作,尽快打通与周边地区联系交往的通道。3、加快完善我区义务教育布局,尽早启动全区托儿所布点建设工作,并在城南芜湖南路的西部规划建设一所高标准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以满足就学之需。4、进一步充实提升公共文化、健康和养老服务等设施,启动湾沚大剧院和体育场建设工作。

十、切实做好规划落实工作

“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须逐年滚动实施,必然牵涉到与上级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的衔接,有的目标还要有一系列项目支撑,衔接不好就难以达到引领目的。为切实做好我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建议:1、抓紧制定城市建设、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旅游、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专项规划 ,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2、高度重视与省市规划的衔接工作,力争将一些事关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省市规划,最大可能地争取上级资金支持。3、在随后编制的产业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中同时编制项目计划,用项目来支撑规划。4、将“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细化分解,压实责任,明确抓落实的牵头人、责任单位、完成时限。5、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