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教育均衡成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编辑日期:2014/3/20  作者:张 英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既扩大了城区教育资源,又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学校的硬件条件从整体上得到明显改善,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现已具备进一步提升目标、改进办学质量、追求优质均衡的基础。当前,我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和期盼越来越迫切,教育发展的重心应该由硬件规模扩张转向内涵质量提升。

一、制约教育质量深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

1队伍因素。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的因素,即两个队伍: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

2.资源因素。教育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能否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发挥品牌资源的辐射作用决定着教育产出的多少,关系教育质量的提升。

3观念因素。教育理念支配教育行为,决定教师的教育方式、校长的管理思路、学校的办学特色,对教育质量影响深远。

二、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1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短缺。目前,全县教师2387人,其中,省级教坛新星6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3人(其中高中21人,教研室2人),名师资源短缺且不均衡。农村学校依然结构性缺编,城区学校因规模不断扩张,班级数增加,教师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高中学校和公办园缺编严重,各类学校为满足基本教学需要,聘用了代课教师,目前,全县代课教师283人,其中城区173人(高中100人),农村110人(村完小及教学点42人)。校长队伍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0人,市级优秀校长6人,名校长资源短缺。校长队伍的整体业务领导力不强,部分校长是事务型校长,对教学业务不太精通,教育理念落后,教学管理粗放,依然依靠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来保障学生的学业水平,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贻误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2特色学校资源不足。目前,我县还没有一所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曾经在皖南地区享誉盛名的县一中近年也因为区划调整、生源流失、优秀教师流失等各种因素而退出名校行列,个别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尝试才刚刚起步,苦于没有专项经费,还没有形成气候,谈不上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一小、二小、南湖中学、实验学校被家长公认为县内名校,每当秋季入学,这四所学校的择校压力很大,大班额问题使得县内名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打了折扣。

3教育培训实效性不强。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其成长黄金期是工作前三年,新入编教师大多分配到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短缺、学科带头人少、学校的管理机制又相对不够健全,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而针对他们的岗前培训只有集中的几天,简单的培训针对性、示范性不强。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与课程计划,带有随意性,培训效果也带有偶然性,存在学习与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城区小学资源不足,“入学难”矛盾凸显。城区小学现有118个班、6763人,平均班额57人。其中,实验学校小学部共有学生2865人,44个班级,平均班额65人,远远超出46人的标准班额,城东学校虽已成为实验学校的分校,但是师资队伍的深度融合需要时间,且学校总体缺编,很难一时化解本部的大班额问题。2013年,因为预测到生源爆满,除了进城经商及开发区务工人员的子女无条件安排入学外,划片方案设置了户籍或者房产的门槛,即便这样,也控制不了大班额的局面。现有一年级22个班、1164人,平均班额53人,其中二小班额最大,平均达60人。湾一小的矛盾尤为突出,该校30个班,1460名学生,在编教师58人,师生比1:25.2,不及省定1:22的标准。2013年秋季新增12个班600多名学生,结合城南地区人口规模以及住宅总量,预计2014年秋季入学需求将达到38-39个班级,2015年将达到45-46个班级,而学校最大容量只有36个班。

三、对策建议

1优化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鉴于缺编和每年退休60多人等因素,坚持每年招聘80-100名新教师,逐步改变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妥善安置代课教师,招考入编一批、购买服务一批、依法辞退一批。打通城乡教师交流通道,避免超编不能有效分流、缺编不能及时补充,集约利用人力资源。启动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出台名师、名校长认定与考核管理办法,成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给予经费保障,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名校长自我提升。工作室成员每学期需承担教学、教研、科研任务,力求使每位成员变身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和校长,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

2打造特色学校,构建学校共同体。启动特色学校创建工程,落实专项经费。一方面,向部分江浙名校学习,重点打造基础较好的一中、一小、二小、南湖中学、实验学校、城关幼儿园等县内名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提升县二中的体教结合办学特色,向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迈进。另一方面,构建学校共同体,建立县内名校与薄弱学校的结对关系,发挥名校(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以名校带出名校,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办学质量。

3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体系。新教师培训树立“一年合格、三年成才、五年成骨干、八年出名师”的目标,优化培训模式、延长培训时间,构建“试用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阶段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进行为期2-3年的“跟踪”,尝试导师制,提高培训质量,为促进新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型奠定基础骨干教师和校长的培训是更高层次的培训,可借助于北师大等专业培训机构,与之签订合作协议,量身打造培训方案,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以致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校长的管理水平。

4增加城区小学资源,顺应城镇化进程。城北地区,恢复城北小学建设,化解二小大班额问题,缓解东湖小学入学压力;城南地区,扩大一小的教育资源,化解一小入学难问题;城中和城东地区,优化实验学校小学的师资,合理安排两个校区的师资结构,化解实验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时确保两个校区的教育质量。城区教育资源丰富了,就有条件放开入学政策,不再设置门槛,既顺应了城镇化发展方向,又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