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我县乡村旅游业
编辑日期:2014/3/20  作者:沈启旺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现代乡村旅游由于受到其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可以分为乡村自然风光旅游、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乡村民俗民族风情旅游、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乡村旅游等基本类型。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好乡村的推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产业。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和乡风民俗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乡村居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和消费态势,由此带动农村观赏经济作物种植、家禽家畜饲养、蔬菜瓜果培育、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等方面全面发展,提升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从而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满足广大游客“返璞农村,回归自然”的需求,丰富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游客在农村可以接触到地道的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以农村各种农事活动和田园生态环境为凭借和亲和力,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事,赏农家景,购农家物”的特有滋味。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快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旅游业本身对景区美观、服务设施、环境卫生有具体要求,无疑会有力地推动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加快村容整体建设的进程、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并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连锁超市和劳动服务等就业体系的构建。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概况

我县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水网密布,境内自然资源绚丽多姿,人文景观底蕴丰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鸠兹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互辉映,全县已发现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地面文物102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还有2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农家乐示范点9个。陶辛镇、六郎镇、湾镇被省旅游局授予“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称号。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园、六郎水乡、西河古镇具有区域旅游影响。这些丰富的资源禀赋为芜湖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接待国内游客7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6000多万元,其中旅游创汇收入40多万美元。

(二)发展优势

(1)文化资源优势:我县古称鸠兹,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有著名的2010 CCT V“芜湖月·中华情”举办地—阳光半岛风景区,以“美玉之山”著称的珩琅山风景区,芜湖十景之一的“陶辛水韵”,还有人水合一的东湖公园,碧波荡漾的南湖公园,神奇迷人的八仙岛,缠绵翡翠的相思岛;拥有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平生态园,鸟语花香的万亩桃花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 级旅游区、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怡龙生态园,陶辛缪庄生态园;有保留完整的清代中晚期和民国时期建设的古民居—西河古镇,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渡官窑遗址,建于南唐时期的九十殿大庙,古鸠兹的所在地—楚王城遗址;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事活动赛龙舟、舞龙灯等。

(2)客源市场优势:我县毗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处于这些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观光休闲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客源地位于芜湖300400公里之内,该区域具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腹地,按汽车时速 80 公里计算,一日游和两日游是我县旅游市场的主体。

 (3)产业政策优势:安徽旅游十二五”规划规定,未来5年,将芜湖打造成“东方奥兰多”和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建成“立足皖东南、辐射长三角、影响全中国”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安徽最具影响的旅游新亮点。我县地处泛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地理位置, 作为芜湖副中心城市,随着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升级和芜湖市旅游大发展, 必将给我县的旅游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创造机遇。同时,近年来,我县制定了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建成了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荣获了“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三)发展劣势

一是旅游形象不够突出,市场影响力小。虽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的眼球,以及处于大皖南、芜湖市旅游的“遮蔽效应下,导致我县文化旅游形象模糊,市场影响力较小。二是旅游景点品位不突出,品牌不彰显。虽然陶辛水韵及和平生态公园等景区在芜湖市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对于长三角地区及以外的游客吸引力很小。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产品优势。目前,投入运行的旅游景点和有效的旅游线路不多。三是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应有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标准,投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旅游服务产业缺乏,从而还未能构建稳固的旅游平台。四是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考虑和规划。我县很多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投入较大,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较好,但多数没有转化为乡村旅游景点,未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成立县、镇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旅游工作。出台乡村旅游考核奖励办法,建立乡村旅游督查考核奖励机制。鼓励组建农家乐协会。制定年度工作推进计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2.编制发展规划,创新经营模式。科学修编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与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和布点规划相一致,要突出资源特色、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借鉴江苏高淳、浙江安吉等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的发展理念,支持各类经济实体、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组建村合作社参与经营,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和产权主体。大力支持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实现经营主体和消费市场的无缝对接,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3.加快设施建设,提升要素品位。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把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点优先延伸覆盖,加快景区软硬件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综合环境,体现乡村旅游特色。加强乡村旅游提升培训。扩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视野,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经营服务、接待礼仪、乡土文化讲解等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综合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组织、策划和包装,设计个性化特色形象标识,并形成独特的村庄品牌形象。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建设美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我们超前谋划,积极作为。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创我县乡村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