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县政协重点提案选登
编辑日期:2014/11/4  作者:芜湖县政协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由:关于加大县工业园区废气排放整治力度的建议

提案者:民革县支部、孙荣火、梅本华、孙晓伍、王永龙

  号:006

   容: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县空气质量指数呈日渐上升趋势不容乐观,远离我们的雾霾天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袭,空气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不绝于耳,大气环境的恶化不可小视。特别是2013年,老百姓受“恶劣天气”、“难闻气味”的影响日渐明显。这其中既有大气环流、气压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在污染排放中,工业废气未达标排放当为其首,百姓对此颇有怨言。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县政府网站上对包括扬尘、噪音、油烟、污水、废气等环境污染的投诉近70条,其中,对工业废气排放的投诉就达40余条,占60%,投诉废气排放的重点集中在开发区部分铸造、化工、橡胶及喷漆类企业,虽经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集中整治,但难有收效。加强工业废气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刻不容缓。

  议:

1、抓好项目审查。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能评制度,提高建设项目准入标准,严控化工、冶炼、建材等重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对此类新扩(改)建项目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和排放标准。

2、加强竣工验收。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监管,严格执行工程环境监理制度,把好项目竣工验收关,对不符合设计标准和未按规定内容建设的项目坚决不予验收。

3、责令限期整改。以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梳理排摸废气污染源,针对开发区少数未达标排放废气的企业,通过政府和环保部门的挂牌督办、限期整治等措施,实现大气环境形势的改善。

 4、强化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日常执法检查,构建打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同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等工作机制,确保防治设施的达标率和运行率。

5、疏堵并举结合。可以考虑在开发区的边缘地带,划出专门的区域,对相关企业的熔炼、铸造、喷涂等车间集中安置,对产生的废气集中处理。

  6、健全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使全县上下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氛围。

 

承办单位:县环保局

办理情况:

工业废气已成为我县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势在必行。在建议中列举了我县大气污染的现状,并提出了六条很有价值的建议措施,非常值得借鉴并加以落实。今年以来,市、县人大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落实情况执法检查,有力促进了工业废气污染防治进程。县政府已经出台或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方案,有的已经落实并显现出良好的效果,更多的是正在有序推进有望能得到较理想的改观。已做或正在进行的工作主要有:

1、县政府已制定《芜湖县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方案》,明确工业废气治理及达标排放目标责任,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行政刑事联动执法,建立由公安、法院、检察院、环保、建委、市容、水利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体制,实行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一体化,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2、县政府出台环境污染防治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优惠扶持力度。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芜政〔20141号),明确工业企业进行环境污染防治技改工程等建设的,按实际总投资额的5%予以奖励;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城镇土地使用税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分类列出了奖励标准,但同时规定对未能达到政策规定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未能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规章的企业,不予奖励。

3、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前置审批,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县政府《关于县人大常委会新芜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芜政秘〔2013156号)明确提出,坚持招商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已落户的项目,不按规定上环保设施和拒不整改的,坚决停产整改。

4、以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为契机,提升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2014年,三兴混凝土公司、德摩叉车公司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时,分别对废气污染产生源头、废气收集治理及产品储存模式等进行了革新或改造,效果十分明显。

5、突出重点污染源抓治污,兼顾一般污染源促达标。查清污染源后,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一厂一策制,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方案,引导企业规范生产。今年以来,已先后完成中美、华轩、鑫旭、美瑞尔、茂盛、永裕、科逸等16家重点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或改造;新铭丰、联嘉、蓝天等10家重点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设施正在建设。同时还积极督促其它一般性工业污染源按环保“三同时”要求完成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提案者:章二云

  号:013

  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而今,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疲倦城市生活的都市人,涌入乡村休闲养生观光旅游,已是一个大趋势。如浙江省丽水市去年344个行政村成为休闲旅游村,共接待游客971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8.6亿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城乡统筹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加大以工哺农力度,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培育了一批家庭农场,催生了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建设了官巷、后沙、胡湾、珩琅、鲁村、九十殿等26个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示范中心村;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沟渠清淤工程、“三线三边”整治工程、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程等,林木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水质得到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正当时。为此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二、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要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
  三、要形成合力,打造亮点。我县乡村旅游资源要素丰富,如西河古镇、珩琅山、激情红杨山、陶辛水韵、湾址林谷生态园、六郎水上慢城、九十殿敏灵道观等;官巷陶氏文化、胡湾胡氏文化、东莞崔氏文化等;油桃、葡萄、冬桃、草莓等水果四季采摘。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要整合项目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亮点,培育若干条各具特色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让一座山、一条溪、一片云、一块地转换为市场资源;一间房、一张桌、一棵树、一枝花变成旅游资源;一棵菜、一个瓜、一条鱼、一只鸡都成为旅游商品;让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农舍实物、农业文明、乡风民俗,为都市留下最完整的一抹农村记忆。
     
四、要加强管理,成果共享。县政府主管部门要对各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搞好指导、服务,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服务行为,保证各旅游项目的正规运营。此外,要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使他们得到实惠,要将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让农民再次拥抱市场,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

 

承办单位:县文广新局

办理情况:

一、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乡村旅游

县委、县政府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去年以来,我县根据全县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围绕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垂钓休闲等方面,整合各类资金投入5000余万元,重点打造了“江南美丽荷乡”——陶辛镇后沙村、明代“十三官巷”——六郎镇北陶官巷村、“全国教授第一村”——陶辛镇胡湾村、生态美丽乡村——六郎镇永太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今年县政府在整合投入9000万元继续推进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300万元用于西河古镇古民居的保护性修复,200万元用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县旅游局与农委联合出台《芜湖县乡村旅游奖励办法》,农委从2014年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安排20万元,专项用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奖补。全县以“三城同创”(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和 “三线三边”整治为契机,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景区(点)内外环境,全县芜屯快速通道、杨黄路、湾红路路段、县城主要路段加大了绿化力度,做到了四季有绿、四季有色,为通行增添了游趣。

二、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芜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年)》、《芜湖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2013-2020年)》,整合涉农资金,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将农村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沟塘清淤作为重中之重考虑,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加强旅游相关要素建设。目前各镇正在编制镇域乡村旅游规划或景区专项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编印了芜湖县旅游招商项目册,推出西河古镇、珩琅山、八仙岛等13个旅游招商项目对外公开招商。县政府已将农家乐发展纳入对各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力争2014年全县新增农家乐30家以上,其中4星级5家。

三、坚持整合营销,打造旅游品牌

今年以来,县旅游局整合A级景区、美好乡村点、历史文化、农业生态园(家庭农场)、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打造了芜湖县“春季踏青、夏季观荷、秋季采摘、冬季养生”为特色的四季旅游线路产品。成功举办了芜湖县美好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当天就吸引10部旅游大巴、近500名游客冒雨参加活动,并到我县观光游览。与芜湖美程国旅建立了合作机制,做到每周发班。推进融合发展,形成了沿芜屯快速通道、湾石路、湾西路三条乡村旅游带。陶辛镇后沙村打造了“四个景观节点”,水路“两轴线”景观游步道,同时县政府采取每月一调度,加快推进招商项目利海文化生态园建设,初步形成了紫堤水岸香草园、香湖岛、后沙村、水果采摘园及垂钓、农家乐等为一体的湾石路乡村游线路,进入夏季后每天吸引游客上千人。六郎镇官巷村将十三官巷历史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引导村民投资兴建了“多彩池塘”农家乐、“家庭厨房”、中益木榨文化、休闲垂钓、瓜果和蘑菇采摘乐等休闲体验项目,并串联东湖公园、蟠龙寺、阳光半岛沙滩岛,形成芜屯快速通道旅游线路,沿途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红杨镇万村联动怡龙生态园、红杨山汽车越野基地、山地车越野比赛、珩琅山佛教文化和西河古镇,形成湾西路乡村游线路,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知名度不断提升。据统计,上半年来我县乡村旅游的团队游客达8000余人次、自驾游客达15万余人次,塑造了芜湖县美好乡村旅游品牌。下一步还要营造美好乡村点的民俗气息,增加土特产品的销售,设置乡村旅游交通指示牌等,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完善旅游功能,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指导,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点、农家乐、农业种植基地的接待讲解、停车、公厕等基本旅游功能。重点抓好春节、清明、暑期、国庆等假期的旅游市场检查和监管,组织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学习《旅游法》、《旅游景区质量评定标准》、《星级旅游饭店评定标准》,提高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的意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要求旅行社使用旅游者境内、出境、赴台旅游规范合同,开展了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点)、农家乐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制定了全县旅游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公开旅游投诉电话,规范服务行为。利用美好乡村旅游,引导和带动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比如:官巷村民陶宝贤投资20多万元打造的“多彩农家乐”,平时生意不断,周末时能上六七桌客人,开业以来收入可观。他在门前承包了一片塘,塘里的鱼现捞现做,大锅饭、农家餐,常有等不到座的客人悻悻而归。住在村子隔壁的陶良虎从中看到商机,在政府的支持下,投入10万元,正利用自家庭院搭建农家乐,预期每天接待三五桌客人。目前,更多的美好乡村点、农业基地(家庭农场)和农家乐正在规划建设之中,期待分享美好乡村旅游的致富“红利”。同时,各镇结合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利用农民的房屋墙体宣传三个文明,宣传身边的道德模范,开展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挂牌活动,加强农村卫生的日常保洁,大力弘扬农村精神文明,收到明显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国家园林县城和生态县创建、“三线三边”整治工作,带动芜湖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化档次,畅通旅游交通,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开展服务、管理等培训活动,提升业主环境保护意识。完成县境内旅游交通指示牌的设置工作,抓好下半年的旅游宣传工作,做好夏季、秋季、冬季的旅游线路产品的运作。举办好今年的红杨山全国汽车越野赛和下半年第二届山地自行车越野比赛,提高赛事旅游的影响力。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并积极争取更多的旅游发展资金和奖补资金,支持景区基础项目建设,加大景区景点、农家乐、饭店的开发创建力度,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由: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

提案者:民革县支部、陈尚前、郭海山、尹德荣

  号:077

  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社区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管理、服务和自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已成为加强社会管理、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越来受到普遍关注,我们就全县城乡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我县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管理跟不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为此,建议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议:

1、加大宣传引导,营造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社区建设合力。

2、完善、提高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医疗计生保健中心,就业指导培训中心,贫困人群、残疾人帮扶中心,法律咨询调解中心,老人护理、家政服务中心等,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和社区便民服务多样化。

3、组建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农村社区由镇党委牵头成立新型社区党支部,指导农村社区村民开展自治。组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具体负责协调处理本社区的日常事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以新型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自治(理事会)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治理结构。

 4、加大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12项公共服务+5项基础设施”的标准,依托属地村现有的服务设施,通过整合、新建、改建、扩建等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配置。

 5、加大农村社区经费投入。一是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二是探索市场多元化融集资金。如: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针对农村社区充分发挥和利用计划、财政、农业、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捆绑起来管理和使用,实行综合配套重点投入,集中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实施招商引资,对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

 

承办单位:县民政局

办理情况:

一、城市社区建设

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建设目标,我县在社区建设中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优化社区布局,全面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社区建设标准化。按照“有利于服务管理、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原则,将全县社区总数由17个整合为13个,整合后的湾5个社区常住人口规模平均达3800户(11000人)左右,同时,按照“办公用房集约化、服务用房足额化、活动用房多点化”的配置原则,整合社区用房6000,除前进社区外(目前即将建设),其他社区均已合理设置了社区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警务室、便民服务厅等。社区用房全部悬挂“中国社区”统一标识,城市社区居民区内的便民超市、医疗服务室、幼儿园等便民站点全部在“15分钟”生活服务圈范围。

 二是社区管理网格化。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以居民小区、街巷为基础,根据社区管辖区域,按300-500户左右划分为一个网格,实行“一格一员、一区一警”。同时,建立网格内人口、计生、救助、医保、社保和党建等信息库,要求网格员知网格概况、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救助对象,做到“管理全覆盖、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

 三是社区服务规范化。按照“服务项目齐全、服务功能多样、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统一”的目标,在社区全面实行 “一站式”服务,在建设内容上落实“五个统一”。即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硬件标准、统一人员配备、统一服务规范。在服务项目上分设民政救助、计生卫生、社会保障、综治信访、综合服务五个便民窗口,要求服务大厅每天至少有3名服务人员在岗,实行全日制坐班。对受理事项、办理过程、办理时间、办复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全程记录,保证受理事项及时办理和反馈,确保社区服务高效运转。

四是工作队伍专业化。全县13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按照1人/300-500户的配备标准。共选举产生社区“两委”班子成员89人。其中,一肩挑和交叉任职27人。在“两委”成员中有党员78人,大专以上学历的46人;平均年龄45岁。上岗前均通过县民政、劳动、卫生、计生等部门业务培训。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按照“分类分层、托底封顶、年度动态、强化考核”的原则,基础报酬标准为1000-1200元,由县级财政兜底定按季发放;绩效报酬标准为800-1400元,由镇级根据年度考核和社区居民评议结果实行奖惩,较好的实现了社区干部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五是制度建设常态化。根据社区工作实际,全县13个社区均成立了社会保障、治安调解、文化体育、卫生服务、文明创建5个工作委员会。为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行为,县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汇编了涉及社区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建设、相关工作制度和职责的9种规范性文件,7项工作制度,9项岗位职责。按照“基础年、发展年、提高年、提升年”计划时间表,采取逐年推进和分步实施的办法,在“十二五”期间,力求全县8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省级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二、农村社区建设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厅〔20136号),提升我县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紧扣“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我们已完成《芜湖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从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夯实农村社区服务平台,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方式着手,着力解决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缺、人员配置少、服务功能弱、管理模式粗的现状,计划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全覆盖,所有新型农村社区达到“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环境优美、就业充分”的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就以下几方面做了重点要求:

(一)在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按照“12项公共服务+5项基础设施”( 12项基本公共服务,即:小学(或教学点)、幼儿园、卫生站、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健身活动场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 5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自来水与天然气设施、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的建设要求;中心村建设点设置的农村社区,对照我县农村社区“1136工程”(成立一个理事会,建设一个服务中心,组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开展生活便民服务、平安服务、救助服务、文体、卫生、养老托幼六项便民服务)的建设要求,着力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的设施建设要充分依托属地村现有的服务设施,按照“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通过整合、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完善配置,应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用房原则上不少于省定300平方米的标准,应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便民超市、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卫生室、老年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等便民服务设施;室外应设公开栏、宣传栏和有规模适度的健身活动广场。同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建设,逐步完善符合农村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新型农村社区要统一悬挂社区统一标识,做到各功能室有标牌有制度、内部摆置规范,以适应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需要。

(二)在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上。一是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在建型农村社区内党员人数达到成立党组织条件的,由镇党委牵头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党支部。具体协调村民的选举权益、土地承包、集体资产分红、计划生育、救助申请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并指导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开展自治。二是组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协调落实社区涉及到村民的重大问题议事、听证、公示等意见反馈,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

(三)在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上。一是理顺农村社区服务机制。针对新型农村社区村民混居型的实际,对村民的选举、土地承包、资产分红、计划生育、救助申请等涉及利益分配的服务事项原则上以原村服务为主;对社区的综治维稳、计生服务、文明创建、设施管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综合公共事务的开展以社区理事会提供服务为主居住地所在村负责协调,并通过“费随事转”和政府补贴落实工作内容;理事会下属服务人员主要负责社区水电维修、物业管理、小区保洁等便民服务事项,通过收取一定费用和市场化运作来落实工作内容。志愿者主要通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理事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来开展为民服务,并通过公益无偿服务落实各项工作内容。二是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方式。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当、便于服务”的原则,依托农村社区现有的管理体系,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网格,实行“三级网格”管理,即:新型社区党支部书记或属地村党组织书记为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社区理事会成员为网格管理员;村民小组长、楼道长等有技术专长的村民为社区网格协理员。各网格之间实行“无缝衔接”,统一编号管理,建立网格内人口、计生、救助、医保、社保和党建等信息库,形成全面掌握社区实情、及时反映社区民情、迅速解决辖区问题、有效化解居民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落实社区网格协理员每日巡查一次,社区网格管理员每周汇报一次,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每月会商一次,做到“管理全覆盖、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三是夯实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服务项目齐全、服务功能多样、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统一”的目标,在农村社区普遍实行 “一站式”便民服务。农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面积应不低于20平方米,在建设内容上:全部落实“五个统一”。即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硬件标准、统一人员配备、统一服务规范。在服务项目上:分设民政救助、计生卫生、社会保障、综治信访、综合服务五个便民窗口。在设施配置上:统一配置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电话机、档案柜等基本办公设备。制作统一的专项《服务指南》折页放置于大厅内固定的宣传架上。并设立和公开社区举报电话,接受服务对象的投诉。在服务要求上:落实全员在岗,实行“一岗多能”、AB岗、错时上班、每天至少有2名服务人员实行全日制坐班。对受理事项、办理过程、办理时间、办复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全程记录,保证受理事项及时办理和反馈,确保农村社区服务高效运转。同时推进农村社区市场化服务。一是以”一事一议”为基础,以财政奖补机制为平台,围绕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社区内道路修建、垃圾清运、绿化亮化、文体设施以及社区居民认为迫切需要的其他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通过政府补贴机制推进农村社区市场化服务。二是利用市场化资源配置,通过招商洽谈、场地免租、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机构进农村社区,设立金融、餐饮、交通、邮电、超市等便民服务网点,为村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

 

  由:巩固教育均衡成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案者:张 英

  号:004号大会发言

  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既扩大了城区教育资源,又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学校的硬件条件从整体上得到明显改善,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现已具备进一步提升目标、改进办学质量、追求优质均衡的基础。当前,我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和期盼越来越迫切,教育发展的重心应该由硬件规模扩张转向内涵质量提升。

一、制约教育质量深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

1队伍因素。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即“两个队伍”: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

2.资源因素。教育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能否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发挥品牌资源的辐射作用决定着教育产出的多少,关系教育质量的提升。

3观念因素。教育理念支配教育行为,决定教师的教育方式、校长的管理思路、学校的办学特色,对教育质量影响深远。

二、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1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短缺。目前,全县教师2387人,其中,省级教坛新星6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3人(其中高中21人,教研室2人),名师资源短缺且不均衡。农村学校依然结构性缺编,城区学校因规模不断扩张,班级数增加,教师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高中学校和公办园缺编严重,各类学校为满足基本教学需要,聘用了代课教师,目前,全县代课教师283人,其中城区173人(高中100人),农村110人(村完小及教学点42人)。校长队伍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0人,市级优秀校长6人,名校长资源短缺。校长队伍的整体业务领导力不强,部分校长是事务型校长,对教学业务不太精通,教育理念落后,教学管理粗放,依然依靠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来保障学生的学业水平,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贻误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2特色学校资源不足。目前,我县还没有一所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曾经在皖南地区享誉盛名的县一中近年也因为区划调整、生源流失、优秀教师流失等各种因素而退出名校行列,个别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尝试才刚刚起步,苦于没有专项经费,还没有形成气候,谈不上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一小、二小、南湖中学、实验学校被家长公认为县内名校,每当秋季入学,这四所学校的“择校”压力很大,大班额问题使得县内名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打了折扣。

3教育培训实效性不强。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其成长黄金期是工作前三年,新入编教师大多分配到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短缺、学科带头人少、学校的管理机制又相对不够健全,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而针对他们的岗前培训只有集中的几天,简单的培训针对性、示范性不强。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与课程计划,带有随意性,培训效果也带有偶然性,存在学习与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城区小学资源不足,“入学难”矛盾凸显。城区小学现有118个班、6763人,平均班额57人。其中,实验学校小学部共有学生2865人,44个班级,平均班额65人,远远超出46人的标准班额,城东学校虽已成为实验学校的分校,但是师资队伍的深度融合需要时间,且学校总体缺编,很难一时化解本部的大班额问题。2013年,因为预测到生源爆满,除了进城经商及开发区务工人员的子女无条件安排入学外,划片方案设置了户籍或者房产的门槛,即便这样,也控制不了大班额的局面。现有一年级22个班、1164人,平均班额53人,其中二小班额最大,平均达60人。湾一小的矛盾尤为突出,该校30个班,1460名学生,在编教师58人,师生比1:25.2,不及省定1:22的标准。2013年秋季新增12个班600多名学生,结合城南地区人口规模以及住宅总量,预计2014年秋季入学需求将达到38-39个班级,2015年将达到45-46个班级,而学校最大容量只有36个班。

三、对策建议

1优化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鉴于缺编和每年退休60多人等因素,坚持每年招聘80-100名新教师,逐步改变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妥善安置代课教师,招考入编一批、购买服务一批、依法辞退一批。打通城乡教师交流通道,避免超编不能有效分流、缺编不能及时补充,集约利用人力资源。启动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出台名师、名校长认定与考核管理办法,成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给予经费保障,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名校长自我提升。工作室成员每学期需承担教学、教研、科研任务,力求使每位成员变身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和校长,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

2打造特色学校,构建学校共同体。启动特色学校创建工程,落实专项经费。一方面,向部分江浙名校学习,重点打造基础较好的一中、一小、二小、南湖中学、实验学校、城关幼儿园等县内名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提升县二中的体教结合办学特色,向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迈进。另一方面,构建学校共同体,建立县内名校与薄弱学校的结对关系,发挥名校(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以“名校”带出“名校”,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办学质量。

3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体系。新教师培训树立“一年合格、三年成才、五年成骨干、八年出名师”的目标,优化培训模式、延长培训时间,构建“试用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阶段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进行为期2-3年的“跟踪”,尝试导师制,提高培训质量,为促进新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型奠定基础;骨干教师和校长的培训是更高层次的培训,可借助于北师大等专业培训机构,与之签订合作协议,量身打造培训方案,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以致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校长的管理水平。

4增加城区小学资源,顺应城镇化进程。城北地区,恢复城北小学建设,化解二小大班额问题,缓解东湖小学入学压力;城南地区,扩大一小的教育资源,化解一小“入学难”问题;城中和城东地区,优化实验学校小学的师资,合理安排两个校区的师资结构,化解实验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时确保两个校区的教育质量。城区教育资源丰富了,就有条件放开入学政策,不再设置门槛,既顺应了城镇化发展方向,又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

 

承办单位:县教育局

办理情况:

一、建立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教师队伍进退机制。我县连续11年共招聘中小学新任教师637人。2014年将招聘新任教师50人。2013年共有60名老弱病残的教师退出编制。二是建立校长队伍考核机制。印发《中小学校长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凡考核倒数第一名,或连续两年倒数第二、三名,就地免职。三是建立骨干教师考核机制。印发《骨干教师考核办法》,对骨干教师考核奖励。省级每年奖励7200元,市级4800元,县级2400元。四是建立教师流动管理机制。印发《规范教师流动管理实施方案》,规定城区新招聘教师、免费师范生、教师职务晋升必须支教。统筹安排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上挂进修等。

二、建立教师生活保障机制。一是提高农村偏远学校教师津贴补助。一类学校每人每月提高到500元,二类学校提高到280元,三类学校提高到160元。二是发放农村学校教师午餐补助。每人每天5元,每年按照200个工作日计算。

三、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实施绩效工资考核。义务教育学校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年平均水平25166元。设立农村艰苦学校津贴,按每月70元、100元两个标准补助农村教师。二是实施教学质量奖励。印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办法》,设置高考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师专业发展奖、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奖。三是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印发《中小学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分校下达考核任务,发放目标管理奖金。

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引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南方分中心,该中心将承担部分教师培训工作,优质资源对教师培训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不断扩充城关小学教育资源。一是建楼建校。在湾一小新建一幢18个班级的教学楼,已进入设计阶段。二是补充师资。通过2014年招聘和从农村教师中选调两种途径,对城关学校教师进行结构性补充。三是规划论证在城南建设一所小学以及启动毛公桥小学的迁址重建。

六、启动名师等工作室工程。2014年秋季将启动名班主任工作室。通过名师工作室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有工作室均设立专项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启动集团化办学工作。启动集团化办学、校际间合作办学工作。新建的城东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城东校区,已于2014年春季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