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体制 创新机制 全力推进农民收入倍增
编辑日期:2013/3/5  作者:翟波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历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促进农民收入加快增长、实现倍增,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思考。从宏观层面看,农民收入增长至少要充分体现“三个同步”: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城镇居民同步、与农民需求同步;从微观层面看,要全力确保实现“四个有”:人人有就业、个个有保障、家家有股份、户户有资产。因此,在我县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既要巩固放大先发优势,又要积极营造现实优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靠创新,按照“巩固工资收入、稳定经营收入、加快扩大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思路,大力推动制度改革创新,加快探索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我县农民收入构成特点
    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34元,比上一年增长14.9%。从我县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平稳,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一)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26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15元,同比增长17.1%,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为56.2%。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一大构成要素。在工资性收入中:1、农民在本镇非企业组织从业所得为965元,同比增长23.4%;2、农民在本镇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为1896元,同比增长17.1%;3、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3400元,同比增长了15.4%。
    (二)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平稳。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9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56元,同比增长9.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35.7%,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构成要素。
    (三)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417元,比上年增加36元,同比增长9.4%。
    (四)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8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4元,同比增长38.6%。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一)受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难度较大。目前,全县在家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为老人和妇女,他们相对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分散经营,各自为战,难以有效的适应市场。加之创新意识缺乏,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无有效发展,影响农业产业整体效益。
   (二)受市场因素影响,农业产业成本持高不下,农业增收缓慢。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保障,但工业品的价格涨幅总是大于农产品的涨幅。近年来,农资价格年涨幅过大,农产品价格增幅过窄,农业成本过高引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增加缓慢。
   (三)随着芜湖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空前量大,但农村劳动力受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在短时间内无法转变为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三、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与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农业投入的比例,加强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涉农惠农补贴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促进农业发展。
   (二)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苗木、水产品、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一步畅通群众增收渠道。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大农业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向农业产品生产、加工转变,大力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民创业培训和务工引导,逐步促进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失地农民及农村过剩劳动力收入,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农业技术交流平台等形式,加大对创业农民、专业大户的技术培训与交流,并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以此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务农水平,提升农业收入。
   (六)加快开发区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转移就业。
   (七)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步伐,对工业企业就业的各类技能型人才给予政策奖励,推进农民工快速转为产业技术工人。加大农民工就业载体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兴建标准化厂房,加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民工稳定就业、返乡就业。
   (八)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全方位宣传创业富民、就业和医疗保险政策及措施,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知晓度和关注度,形成社会持续关注、多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九)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各类政策、简化操作流程,健全工作机制,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全面兑现创业富民各项政策,努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十)不断提高医疗待遇水平。提高农民医保统筹层次,实施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