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机关干部一次劳动记
编辑日期:2010/4/1  作者:袁树成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一)
 
    干部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关系……。”我们县直机关干部则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为一项任务,经常到社、队去帮助抢收抢种、植树造林。在原县委机关附近的澛港乡九龙、十里两大队,马塘乡大营、马塘大队,机关干部都去帮助割过麦、栽过秧。澛港江堤外两公里多长的护堤林,就是县直机关干部连续两年栽起来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能够从群众中了解到平时难以了解的情况和问题。为上级领导部门掌握情况、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依据。1956年春季,农村在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有些地方出现土地入股和耕牛、农具折价不公平的问题。当时的县委书记陶大本,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有一天去澛港乡九龙农业社调查研究。步行途中,见一个藕塘有二、三十农民在挖藕。此时,他没有喊挖藕人谈话,而是把裤腿一绾,跳下去帮助排水。这时挖藕的人群中有人认出是陶书记,都很感动,忙劝说:“陶书记!你歇歇吧,我们是劳动力,劳动惯了,你不行啊!”陶大本同志却笑着说:“啊!我原来也和你们一样,也是农村劳动力呀!干这点活还行罗……。”他坚持一瓢水一瓢水往外舀,直到排干宕子积水,才与挖藕人交谈起试办初级农业社中有关土地入股、耕牛、农具折价等方面的情况。之后,他告别挖藕人,来到九龙农业社,找到社主任王应水。这时,陶书记在听取王应水的情况汇报时,已胸中有数,他耐心地向王主任讲解办农业社的政策,并与他探讨办社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领导干部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优良作风,是党的领导干部典型的走群众路线,联系人民群众的好方法。
 
(二)
 
    1957年的冬季,县委机关整风运动告一段落。农村已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县委领导传达省委整风会议精神之后,号召县直机关干部分期分批下乡挑圩、参加劳动。并规定第一批下乡的地点是埭南乡腰埂村,挑圩劳动时间为七天。机关干部热烈响应县委号召,踊跃报名下乡挑圩。经过个人申请、领导批准,确定了首批下乡挑圩的50余名干部,每人领取行政科购来的爬箕、扁担和铧锹、捆好行李,带着碗筷日用品,由县纪监委书记沈恕其带队,按照规定的时间,大家集中从原县委机关(芜湖市河南西街11号)出发,浩浩荡荡,挑着行李、筐担,从芜湖南关至卡子口折往善瑞,再往埭南的方向前进。劳动大军走过卡子口,进到围塘村时,天下起了小雨。人们虽然穿起胶鞋,打着雨伞(有的人披着雨衣),但肩挑着担子路面又滑,行走艰难。许多人被泥水弄脏了衣被。当走到原善瑞乡政府时(靠圩埂旁),雨下大了。大家按照带队人的意见,进入乡政府避雨。不等雨停,大家又继续在泥泞的路上朝埭南腰埂村方向前进。当天下午两点钟左右,我们到达目的地――腰埂村。沿内埂十多户农民住房的堂间,已打扫干净,铺了稻草,为我们的睡处作好了准备。待大家铺好地铺以后,沈恕其同志召开小组长会议,提出:实行与当地农民修圩一样的作息时间。农民早晨起床听锣声,我们干部也以锣声为起床号。同时要求大家住在农民家注意火烛安全和生活卫生,一定要注意影响,搞好干群关系……。下乡的全体干部都默默地遵守这些要求与规定,一直坚持着:农民上圩,我们上圩,农民收工,我们收工。真正做到了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农民看到干部起早摸晚挑土修圩,感叹地说:“干部下来和我们一样挑圩,不怕苦和累,真了不起。这些人真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干部。”
 
(三)
 
    县委机关食堂抽出炊事员到挑圩工地做饭,行政科会计王士富负责安排伙食。当天晚餐是8人一钵菜,埂面当饭桌,吃饭不限量,饭菜更觉香。晚饭后,天已渐黑,住户为我们点燃了一盏煤油灯。由于一天的滑路行走,大家都觉疲劳。我和徐峨山等四、五位同志,挤住在一家的地铺上,很快熄灯入睡。后半夜突然听到当、当、当的敲锣声。这是农村解放前使用的敲锣上圩的老办法。听到锣响后,我们几个立即起床,将地铺上的被单与垫铺草推向墙边,简单打扫干净。走出门外,天还未亮呢,各人拿起筐担和铧锹,奔向土方宕,大家摸黑挑了十担土上堤,才见天亮。不一会,炊事员送来两水桶稀饭。这时大家稍息,就在土方宕用自带的碗筷,自取自食。吃饭既不定量,也不使用饭菜票,由会计按人画圈记账。因为起早劳动,每人饭量增加一倍。大家说:“油菜稀饭萝卜干,早餐两桶吃尽光,早饭若不吃个饱,不等到中饿得慌。”实行“放开肚皮吃饭”的办法没几天,行政科长王昌满惊呼:“这不得了……国家定量每人每天不足一斤米,现在挑圩,每人每天吃到两斤了,怎么办?”据说,劳动结束以后,经领导批准,粮食部门给机关食堂适当补助解决了粮食指标。
    第一天劳动挑圩,大家热情高,干劲大。挖土的挖得很快,挑土的人跑的飞快。各组之间开展了竞赛活动。当时机关干部年龄都不大。下去挑圩的干部,一般的也就二十几岁,三十岁左右。加上下乡时有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所以劳动虽辛苦,睡下觉更香,不等天大亮,继续挑土忙。话虽这么说,每人整天在圩埂上挑着上百斤的土担子,跑上跑下,能说不累吗?当然是又苦又累的事。可是,谁也不叫一声苦与累。两天过后,到第三天清早上圩,扁担上肩时,两肩顿觉疼痛,不少人说:“啊!肩膀上长刺了,痛得难受。”怎么办?大家只好在忍耐的同时,采取挖土人与挑土人轮换的办法,使肩和手都获得间断的休息。就这样,全体挑圩干部一直坚持到第七天的下午才结束劳动。许多人争先恐后去附近浴室洗澡,待脱下上衣,相互发现,大家两肩都已红肿。有的人肩磨破了皮。肩膀都红肿了,只不过有轻有重。王植才同志挨到我身边说:“袁树成!你的肩膀也已红肿。你看我的肩红肿利害些吧。我一看他的两肩肿胀鼓多高。便安慰他:“好好休息,不要弄破皮,歇几天会好转的。”
 
(四)
 
    七天的挑圩劳动结束了,在即将起程返回县委机关前,一部分同志去看看埭南与陶辛交界河上一座无轨无枕木的铁桥。这是抗日战争前通火车的铁路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部队炸毁湾沚大桥,埭南至陶辛的跨河铁桥虽然高高的架设在两岸之上,但车、人都不能通行,成为历史展品。大家看后感叹:“抗日战争之前,国家就能架设这样的铁桥,确实不容易”。看桥之后,返回住地,挑起行李,动身回机关。此时,我们挑圩干部已划整为零,三、五一群行走在通往芜湖的堤埂上。
 
上一篇:没有新闻了 | 下一篇:解放初期的芜湖县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