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惠小传
编辑日期:2007/7/17  作者:胡功遂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胡朝惠(1902—1984),字绳之,号恩咸,安徽省芜湖县保沙乡胡湾人,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
    胡朝惠出生于贫寒农民家庭,其母一生勤劳茹苦、质朴善良。在慈母高洁心灵的感育下,胡朝惠自幼植下了勤奋、正直、孝敬的意念。清末民初,受乡里先贤传播的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少时上过私塾,随后受其堂兄稼胎的影响,进芜关小学续读,1918年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五中学(今芜湖一中前身)。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校长刘希平先生推行自由办学,提倡尊师爱生,倡导学生自治,建立民主校风。受这样的环境熏陶,他初步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和立人达德的至理。1923年,他考入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教育学系,受业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研习了杜威教育理论。时因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国家危亡、民不聊生,他赞成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主张,崇尚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并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重视力行学说。他好学尚思,自孔子教育思想到西洋各家教育学说广为涉猎,不拘泥一家之说,在教育思想领域开拓了较广阔的境界。
    1928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安徽省立第七中学,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浙江海盐师范学校。其后又历任安徽明光初级中学、贵州省立清镇中学、安徽省立芜湖女子中学校长和安徽省教育厅督学等职,督守芜湖学区各校。先后讲授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数学等课程,编写教材,宣讲研究心得。在他五十年的教学和执长学校行政的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逐步丰富,形成了一整套中等教育实施管理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理论主要表现在:
    爱国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国育才,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柱。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是他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他注重言传身教,当青年表率。任校长时,他对师资要求极严,选聘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透过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锦绣河山的熏陶,启迪学生的爱国热情。他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勉励学生,并亲自率领师生到街头宣传抗日。
    贯彻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抗战期间,他任贵州省立清镇中学校长时,办学条件极其艰难,他带领师生自己动手,修葺破庙辟为校舍,又带领师生开荒造林、办实验农场、兴建工厂,实行勤工俭学,达到生产自救。同时他还设立奖学金,资助生活困难的教职工。他还带领师生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团体活动和开展社会调查等,活跃学生的身心,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使学校成为生动的、情感交融的学习园地。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尊崇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名言,他自己出身清寒,深知贫穷青年上学之不易,他特别同情爱护这类学生,不时周济他们。他推行勤俭校风、民主办校、财务公开,深受称道。他执长的几所学校,从未开除过学生,他认为学生教育不好是校长和教师的责任,不应推置社会于不顾。他也从未解聘过教师,不徇私情,与教师们同甘共苦、合力同心,致力于教育事业。
    重视女子教育。他认为发展女子教育是提高家庭素质和改变社会面貌的重要因素。他在担任安徽省督学时,分析了当时教育界的薄弱领域,主动请求出任芜湖女子中学校长,拟订出一套适合女青少年特点的教育计划。惜其任职时间较短,理想未能实现。
    重视课堂教学,讲求教学方法。他有近50年的丰富教学经验,即使在任校长期间,也从未离开过课堂一日。他认为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了解学生心态和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讲授知识首在启迪学生的求知兴趣,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反对灌输式,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的理解力,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他是一位受人敬畏的师长,是一位理论深厚、才略过人的教育管理学家。
    他在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家乡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1946年他与家乡同仁创办白连中学时,为学校筹集经费、物色教师等不遗余力。
    1963年他主动提出退休,志不行则退,虽居陋巷,心境泰然。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他的原配夫人病逝于贵州,墓葬于清镇城郊塔山,他的学生40多年如一日地精心照管,墓地碑刻至今屹然如故,足见师生之情深。他一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退休后运动健身,读书着棋,养性自愉。1984年1月25日病逝于芜湖市,终年82岁。
 
上一篇:回 忆 父 亲 | 下一篇:忆教育管理学家胡朝惠先生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