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编辑日期:2007/6/18  作者:谢祖才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芜湖县的职业教育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美国教会在弋矶山医院内创设的医学堂。至民国元年(1912)七月,李光炯、卢仲农等将安徽公学改办成甲种实业学校,分设农、商两科。二年,公立模范两等小学改为乙种商业学校。三年,甲种实业学校改为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二农”),商科分出另立第一甲种商业学校,旋停办。至八年(1919),省令甲种商业学校重新开办,学校简称“甲商”。
    民国十年(1921),阮仲勉、李光炯、房秩五等在高长街创办公立安徽职业学校,设机械、木漆两科,校长为时绍五。十三年前后,私立华中中学一度办为华中体育学校。十五年(1926)九月,弋矶山医院创办护士学校,后定名为怀让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十七年,甲商、二农合并为省立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二职”,亦设农、商两部。十九年,在广福矶开办芜湖工科高级中学,次年因水灾停办。二十三年(1934),二职改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农”,商科暂停招生。次年商科划出另设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商”。同年九月,简称“内思工职”的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开学,设电机、机械两科,校址在雨耕山。
    芜湖沦陷后,内思工职改为普通中学,怀让护校于三十一年(1942)告停。日伪时期芜湖曾办有商业中学。
    抗战胜利后,省立立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迁至芜湖原高商校址办学,恢复原省立芜湖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校名。三十四年(1945)十二月,私立内思中学恢复为工业职业学校。次年春,张治中、杜聿明、徐庭瑶、李济深等为纪念抗日名将戴安澜,于1943年在广西全州创办的安澜纪念学校迁至芜湖,改办为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址在罗家闸6号。同年,怀让护士学校复校。旅芜泾县、旌德、太平三县同乡会,在老浮桥南开办私立三益初级商业职业学校。三十六年(1947),芜湖县私立商会初级商业学校开学;私立安徽职业学校在原校址废墟上重建,并获准接收西河沿汪伪房屋建染织厂以利实习。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芜湖上述7所中等职业学校共13科类,24班,学生828人。
    解放初,市、县分治,县内的职业教育出现空白。1958年8月,省教育厅在肖县黄口镇召开全省开办农校现场会。会后,县文教科借用卡子口小学校舍开办芜湖县初级农校,招生210名,4个班。次年,县道泥山钢铁厂下马,所有厂房移交农校使用。郊县合并后,郊区农业中学又并入该校,增加学生30余名。是年下半年又增招4个班,学生增到450名,并办有农场、猪场、兔场。1960年,改招初中2个班,高中1个班,毕业4个班。毕业生分配就业的50名,回乡参加生产的约100名,升入本校高中班的约50名。全省初级农校下马时,县农校改为火龙岗初级中学,少数高中学生转入县中学习。
    1965年,县农业局在火龙岗窑头山开办了农技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50名,开1个班。次年由教育局接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投入运动。1968年,学生毕业,一律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农技学校停办,校产移交火龙岗初中。1970年2月17日,在围山公社五·七中学原址创办县“五·七”大学(此前原火龙岗初中下迁,原址建围山公社五七中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先后由县委书记和副书记兼任。学校以短训为主,6个月至1年为一期,开畜牧、兽医、农机、师范、赤脚医生等专业班。加上其他各种短期培训,共计培训各种专业人员600余人。1976年5月11日,成立五·七大学领导组。1978年,县决定五·七大学迁至湾沚,因无校舍而未成,学校随即停办。
    1983年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将六郎桥中学改为芜湖县农业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25名,校长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兼任。第二年续招3个班,新生197名,其中1班是地方走读中专班(水产专业),学制三年,由国家下达包分配指标40名(芜湖县18名、南陵县2名、繁昌县8名、青阳县10名、市郊区2名)。
    1987年5月l8日,县政府批准筹建芜湖县湾沚高级职业中学,由县一中、二中各代招1个班。1988年3月10日,二年制、三年制会统班开学上课。1989年首届毕业生42人。同年下半年,6个班学生223人,教职工37人。这一年,全县两所高级职业中学,共有10个班,学生376人,教职工85人,其中专业教师55人。
    同时,全县中学从1988年起,全面开设劳动技术课,每周2课时,要求各校建立劳动实习基地,配备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1989年下半年,县教委分别在红杨、三元、保丰、张镇、陶辛五所初中开办“三加一试点班”,每校招收未能升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1个班,返校学习一年职业技术课,以期学到一技之长回乡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芜湖县的中学教育 | 下一篇:清末与民国期间芜湖县的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