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参与皖南新区政权建设纪实
编辑日期:2007/6/17  作者:董增林口述 古培霖整理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皖南革命政权建设史上,南下干部纵队为新区政权建设,振兴皖南经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受命于南下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支援新区工作,党中央早在1948年12月就正式作出了关于从冀南、冀中、山西等老解放区抽调一批干部组织南下干部工作纵队,准备渡江南下,支援新区工作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华北冀中区党委书记程子华、军区司令员孙毅、行署主任罗玉川等研究决定,从驻河北省安国县的第九地委、行署所辖13个县和3个市抽调一批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组成皖南南下区党委和地、县委级架子,由行署主任张亮率领南下,开赴皖南各地,充实加强皖南地区干部力量,为这一地区迅速建立人民政权和恢复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华北南下干部纵队于1949年2月初在安国县成立,由牛树才任纵队长,魏明任副纵队长,马天水任政委,下辖3个支队约1500名干部。其中第三支队约500名干部,由张亮任支队长,宋大力任副支队长。第三支队辖4个大队:第一大队长张玉;第二大队长王文哲;第三大队长李云,副大队长刘春义,政委王绳武;第四大队长张义,副大队长王发。南下干部以军事组织形式建立,其中青年干部占80%,中年占15%,老年占5%,平均年龄27岁左右。这批干部大部分是经过枪林弹雨的战斗洗礼,在长期残酷的环境中经过考验,从儿童团、少先队、武工队中逐步锻炼成长起来的,多数有一定文化,有管理政权的能力。在战争岁月里,只要参加革命,就能“残酷生智”和“艰苦长志”,所以大家基本上愉快地离开老区赴新区,从解放区奔向敌占区。
    1949年2月25日,我们在张亮率领下,从安国县出发,行程前,支队首长说,这次行军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必须按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完成党中央和纵队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皖南南下区党委的领导下,我们途经石家庄、德州、济南、蚌埠等地。蚌埠,是淮海战役中解放不久的城市,田里的蒋军尸体还没有清理完,城市也破旧不堪,市民面黄肌瘦。他们看到我们这支腰扎皮带,身背短枪,精神抖擞的队伍,好像看到了希望。在蚌埠驻了几天,上级传达说南下干部纵队改归渡江战役指挥部领导,暂时休整,待命出发,让大家洗洗泥衣,恢复长途行军的疲劳,并学会在水乡走路。几天后,命令下达,向合肥进军。这一次不靠双腿步行而改乘火车。当时只有货车无客车,分配各大队一个车厢,我们三大队乘的闷罐车厢,百多号人拥挤在一起,坐不下的就站着,动也动不了。因铁路遭国民党溃军严重毁坏,只好边修路边运行。从蚌埠至合肥,列车运行了两天两夜,好不容易才到了合肥。合肥是一座古城,包拯的故乡,她给我的第一次印象是:狭窄的路,矮墩墩的房,有不少草房夹在砖瓦房之中。我们驻在原国民党合肥银行,睡地铺,上级布置抓紧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认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防止“糖弹”面前打败仗;立足战胜困难,争取胜利。
                    南下途中听了一次重要报告
    1949年4月12日,上级通知各大队去听陈毅将军报告。下午5时半,大家集中在“合肥电影院”,实际是个稻草搭起的棚子,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大屋里听报告。快到7点钟了,陈将军在牛树才等纵队首长陪同下,走进了会场。我们参加会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鼓掌欢迎。陈毅走上讲台把外套一脱,向旁边凳子上一放,把帽子摘下来往桌子上一放。大家起先认为陈将军文化水平高,不知有多大的官架子,没想到他是那样的朴实,于是全场响起了掌声和笑声。7时开始作报告,他边讲、边笑、边用手比划,很有风趣,大家都伸着脖子听。他在传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时说,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我们消灭,国民党的作战部队仅仅剩下100多万人,南京、上海、杭州即将解放,我们马上就要打过长江以南去。他讲不要很久的时间将要使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53000名干部,对于不久将要被我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地区来说是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200多万野战军转化为工作队。从现在起我们的工作重点,由农村开始转向城市了。到南方各地,我们先占城市,后占农村。陈将军说南方情况和北方不同,工作任务必须有所区别,南方现在还是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必须消灭国民党反动武装,建立起党的组织,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建立工、农会和其他团体,建立人民武装力量,肃清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乡村首先要清剿土匪和反动恶霸地主阶级当权派,完成“减租减息”,为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打好基础。陈将军告诉我们到了新区工作,要注意党的政策,不要侵犯工商业。要提高警惕,既要防止敌人的明枪明弹的反击,还要防止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报告到晚上11点才结束。第二天把陈毅的报告向下面传达后,大家的情绪更加高涨。几天后,我们又开始了南行军。我们亲聆陈将军一次报告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投入新的战斗
    我们从合肥出发,绕道过六安、经舒城,安庆到达长江沿岸。这时江边热闹非凡,木帆船早巳集中在江沿,纵队首长下达渡江命令,并传达了乘船纪律,按运载重量、规定人数,于4月23日完成渡江任务。因此,队伍要轻装,人均不得超过8斤,要求大米袋个个装满、带足,以便过江。我们于5月1日从贵池出发,8日与坚持皖南斗争的沿江工委书记孙宗溶等会师。过江后,根据纵队、支队首长的命令,第一大队赴宣城,第二大队赴繁昌,第三大队赴芜湖,第四大队赴南陵,分别与各县党组织负责人会师,迅速建立人民政权、地方武装及各群众团体,领导人民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并做好支援人民解放军向南挺进的物资供应等工作。
    为加强南下干部与支持皖南的当地党组织、干部之间的统一领导,5月12日中共皖南区党委、行署成立,谢富治兼任区党委书记,牛树才、胡明、马天水任副书记,魏明任皖南行署主任。5月上中旬,南陵、繁昌、宣城、当涂、芜湖等县县委、县政府相继成立。我们第三大队于5月12日与芜湖党组织、游击队负责人在方村会师。王绳武任县委书记,孙翼任县长,李云任副县长(后任县长)。下辖5个区委、区公所,区委书记、区长大部分是南下干部担任。根据皖南区党委的指示,相互介绍干部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并将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合并组成工作组,进入区、乡(镇),从调查研究入手,执行征粮、宣传政策。并随着工作的发展与初步的发动群众,慎重地建立、发展人民武装,巩固人民政权。
    5月13日,皖南区党委决定,在南陵成立中共芜当地委、芜当专署。书记张亮,副书记孙宗溶,组织部长齐振,宣传部长赵尚志,民运部长许占立,社会部长王文石。下辖南陵、繁昌、芜湖县。几天后,地委和专署领导机关迁至当涂县。在地委、专署的领导下,华北南下干部扎根皖南,带领人民投入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伟大斗争,恢复与发展经济,进而为保证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胜利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起了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1954年实,干部地方化,南下干部陆续从皖南调往祖国各地,进入新的岗位,但仍有少数同志留在皖南地区继续工作,如今又相继离休或退居二线了。我们这些人由于身受多年残酷环境的艰苦磨练,意志虽然坚强,但身体都不大好?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同志离开了人间。每当回想起当年的战友,我的心情多么难过哟!回过头来看看皖南这块土地,在毛主席领导下,特别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和全国一样,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每个胜利都渗透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心血,也有我们南下干部的辛勤汗水。
 
上一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驻芜述要 | 下一篇:解放初期芜湖县剿匪反霸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