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江今昔
编辑日期:2007/6/20  作者:赵学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水阳江发源于浙江天目山西麓、流经皖南旌德、绩溪等县山区。上游东津、西津、中津三支流在五河渡汇合,跨宁国、宣城、高淳、当涂、芜湖县,串连南漪、石臼、丹阳等诸河,纳裘公、倒逆等数十条小河,在窑头由青山河接姑溪河至当涂金柱关入长江。另一支流在芜湖县清水镇西与青弋江汇合。全长254公里。主要港口有宣城、油榨沟、新河庄、水阳、黄池、大闸、当涂,以及清水河。流域区面积5182平方公里,人口达150多万,耕地122万亩。流域区内物产丰富,盛产稻谷。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蕴藏煤8.2亿吨、铁3.6亿吨、大理石245万立方米、珍珠岩500万吨,铜硫储量也很丰富。沿江两岸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沙资源。
    水阳江自古以来就是皖南的重要水运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相传,早在春秋时(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开辟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溪,勾通太湖与水阳江的水路,史称“中江”。据《汉书·地理志》载:“《禹贡》时之中江,本不与太湖通,吴始通之。”《清一统志》也载:“中江水本自芜湖东,经高淳、溧水、至宜兴入海。”隋唐时,因水阳江“川泽沃衍、浙、粤、闽、赣商贾多从徽州、宣城入境,沿水阳江直流而下,北入中原,东下苏扬。据《宣城县志》载:唐大中三年(公元894年)宣城就有了漕运。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京刺史袭宣城,以舟师逆,宣城遂破。明初,水阳江上备城池,设驿站,配站船四艘,水夫200人,后漕船扩至四十五艘。宣城马山埠、渔潭设有河泊所,专管水运、鱼业。清同治八年(公元1857年)练水师,建水师提督于当涂,内河沿水阳江而上扼宣城。抗战期间,我抗日将士在水阳江畔的新河庄附近曾给敌以重创。
    水阳江水量丰富,据宣城县水文站记载:最大洪峰流量7640秒立方米,年日平均流量为1.93秒立方米。历年最高水位达18.33米,最低水位达8.1米。明代前,水阳江航道畅通。自东坝截流后,中江航道中断。但水阳江中游自中河口以下至芜湖160公里航道,大水季节十五吨以下木船可畅通无阻。自民初以来,由于泥沙淤积,航道日塞,每年只有盛水期可通航十吨左右的小木船。1958年,佟公坝截流引水后,坝下无水源,致使宣城以上水路全部断航。宣城以下航道长期受山洪下泄、江潮顶托,河床逐年增高,浅滩增多增长,航道技术状况逐年下降。据查,宣城以下航道有19处浅滩,年通航期比过去减少4—6个月。洪水期,水阳江仅宽100—250米,水深4—10米,每年5—10月可通航300—500吨级轮驳队。枯水期一般不能通航。
    水阳江的现代航运,自民初就已开始。据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4年)三北轮船公司开辟芜宣航线,从事客货运输,1918年航线延至宁国县。抗战前后,宣城县商会会长黄晓恩曾两次经营宣芜船班。1948年,“大昌”、“永丰”两艘小型客轮也曾跑过宣芜航线。当时,旅客流量不大,每天约200人,年客运量仅为六万人次,年通航期约十个月。
    解放前水阳江船民主要是湖南、湖北及本省江北等地移民,多达二、三千人,主要经营客货运输。为了争夺货源,各船帮之间经常发生械斗,船民之间也因运输业务而发生纠纷。1937年,船民在宣城自发成立“船行”、“船民工会”等组织,以便“外争权益,内持平等”,而一些船行把头却以此为名,收取行费,从中盘剥。撑船本是一件苦差,当地人称:世上三件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夏天头顶烈日,脚踏赤沙,冬天寒风刺骨,风雪扑面,遇有浅滩还要站在刺骨的水中推舟航行。航行中更是担惊受怕,沿江偏僻处,常有小股土匪出没,拦船要钱。更有甚者一些官办关卡,水警队明征国税,暗要抽头。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里,船民们吃尽人间苦,受尽水中灾,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
    建国后,水阳江航运业发生天翻地覆大变化。刚解放,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华顺”号客轮就开了芜宣航班。各港的民船运输开始复苏。五十年代初,水阳江货运量就达11.7万吨。沿江各港船民都组织起来,成立船民协会。1951年成立宣城县航管站,主管水阳江水系的航运业务。至此,整个水系货运量直线上升。1958年年运量达50万吨左右。1959年后,由于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内河航运开始萎缩,年货运量在十万吨以下。
    近十年来,流域区内各种矿藏得到开采,黄沙资源大量开发,农村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年货运量约三百多万吨,从而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在水阳江从事水运业的,主要是本地和附近各县船只,也有来自本省江北和江苏各地的船舶,运输船只达4500余艘,3.4万马力,8.2万吨。主要货源有稻米、棉花、小麦、杂粮等农副产品;砖瓦砂石建筑材料;竹木柴炭等土特产品;农药化肥、农机具等支农物资;煤、铁、锰硫等矿藏资源;轻纺工业原料以及其它日用工业品。同时,个体经营的客运业得到飞快发展,到目前为止,小客船已发展到300余艘,平均每天运送旅客三千多人,年客运量达60万人次以上。专业运输企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宣州市航运公司已拥有千吨级船队。沿江各港搬运装卸企业有职工一千多人,拥有各类机动车40多辆,吊机三台,整个水系基本实现水上运输、港口装卸机械化。航运事业的飞跃,加快了流域区内的经济发展,工农业总产值由1984年11亿提高到1988年的20多亿。
    为了充分发挥水阳江的社会经济效益,根据国家“七五”规划,利用水阳江中下游常年通航的有利条件,通过江苏高淳境内的胥溪运河,恢复古代的中江航道,开辟芜湖至上海的经济航线。规划中的芜申运河,比长江航路缩短170公里,而且安全可靠。可常年通航一百吨级的机动船,年货运量可达600万吨左右,仅运费一项可节约2千元。目前,这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预计1990年可通航使用。
    水阳江,皖南的又一条黄金水道,必将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女地理学家杨纫章教授 | 下一篇:历尽沧桑话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