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寒壁”话沧桑
编辑日期:2007/6/6  作者:文史组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从市区乘船溯青弋江东行,不到八公里便见百多条船只一字长蛇阵地靠拢弋江南岸,正在装运石料、石灰等建筑材料。抬头望大荆山,只剩下一截山尾;小荆山也被劈去大半,残峰断壁,危石悬崖。中午放炮时则见惊雷骇电,崖崩石裂。工人忙着碎石运石,人欢车鸣,一派繁忙景象。
    大荆山四周在清末还都是湖泊。夏秋水涨,一片汪洋。在广阔的湖面上,大小荆山对立湖中,宛若两道蛾眉镶嵌在偌大的水晶盘上。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代,元代历史学家欧阳玄作宰芜湖时,常泛舟其间,陶醉山水,写下一些优美的诗篇。有一首七绝云:“一山西出一山东,八字分明在水中,古往今来多少恨,客愁无不在眉峰。”因而大小荆山又名“峨眉山”。“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便是由他定名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荆山湖称为欧阳湖。
    大荆山上原有“文星阁”“朱孝廉读书处”等古迹,现已不存。最有特色的是“荆山寒壁”。“平芜一望连天水,峭壁寻千宿暮云。”所谓“寒壁”者:“峭刻练特,如半壁倚空……”壁端隐约可见两个大字——“寒壁”。即使炎夏干旱,寒壁上也有滋润的水滴,人立壁下,顿感凉爽。这大概就是“寒壁”的由来吧。
    明朝嘉靖年间,地方绅富集资在大荆山上建了一座三开间三进两厢的“荆壁禅寺”。(东边另有一座小庙,佛像完是泥塑),这座佛寺背靠主峰西北侧,依山凿壁,精雕了许多佛像,庄严肃穆,气象宏伟。一尊二米高立体铜观音,甚为稀罕。尤其是两只白鸽子造型优美,翘首举翼,栩栩欲飞。传说有一只白鸽子竟飞到濮家店去了,只剩下一只在石壁上。民国初年,有一位法国艺术家来此游览,曾惊叹说:“荆山寒壁”可与敦煌石窟和龙门石窟媲美!寺宇四周,古树参天,浓荫覆地,茂林修行,长夏生寒。在当年,每逢春秋佳日,探幽访胜士女,纷至沓来,题咏颇多。一九四八年初夏,国民党军队借口构筑江防工事,将山上竹树砍伐殆尽,显出一片童山秃岭,大煞风景。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物,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省文化局派员前来察看,拨款一千余元(旧币一千余万元)进行修缮,寺宇古迹焕然一新,游人络绎于途。芜湖县人民政府还特地出了《文告》,加以保护。一九六二年春,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同志视察芜湖地区,亲临“禅寺”游览,对“荆壁”甚为重视,临别对住持僧法旺说:“把古迹保护好,就是你的功劳!”并指示县文化局拨款维修,全面髹漆粉刷,购买石料,铺筑石级踏坡,为游客上山提供方便。
    “文革”开始后,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凌晨,芜湖市二中造反队来了很多学生,以扫“四旧”为名,将“禅寺”前两进泥塑木雕佛像砸毁,后进的石壁未动,仅用红纸写一了张长条贴在石壁的佛像身上,“待上级决定”。接着芜湖县某造反组织又去“光顾”了一趟。一九七二年夏,荆山镇所属两个大队为了避免寺产遭受损失,发动社员将“禅寺”拆毁,把砖瓦、木料等等都分掉了。铜观音也被砸碎,当作废铜烂铁卖掉了。“禅寺”下面正是某某采石厂的轮窑,一连几个“卫星炮”就把“荆壁”炸得壁碎灰飞了。现在的“禅寺”的遗物,仅有一尊二郎神石雕被某某收藏在家里,两把椅子保存在荆山镇人民政府内。
    “荆山寒壁”遭到彻底毁灭,人们感到十分痛心惋惜,非议和责难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开山采石支持国家基本建设是当务之急,但毕竟不能毁灭文物古迹,应该象武汉在建设长江大桥时保存“黄鹤楼”那样来保存芜湖的“荆山寒壁”。可是在当时极左路线控制下,主事者即使考虑及此,又怎能办得到呢!

 
上一篇:历史上的澛港镇 | 下一篇:文化部派员考查“荆山寒壁”